見習記者張康 攝影 劉振興
從小兩口變老兩口,從青春到白發。一把用了半個世紀的暖壺,見證了時代的變遷,見證了一份跨越世紀的愛情。
?
“給你買的暖壺,喝點熱水暖暖吧”
1958年,20歲的王朝林是公社的一名會計,公社里提倡參軍入伍,王朝林第一個報了名。回到家,王朝林把自己想參軍的想法告訴了妻子,妻子房秀泉猶豫了一下,最后還是答應了。她含著淚把丈夫送上了參軍隊伍。
相隔兩地,一個在北京一個在德州。沒上過學的房秀泉只能托識字的鄰居幫忙寫家書,以此聯絡遠方的丈夫。以每月一封的家書,寄托彼此深深的思念。終于到了丈夫參軍的第三個年頭,部隊終于允許家屬探親,23歲的房秀泉獨自一人乘著北上的火車來到了北京。
三年沒見,在陌生的北京車站看到自己的丈夫,房秀泉激動地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思念伴著委屈,高興夾著埋怨,頓時淚流滿面。天上飄著雪花,看著眼前哭紅了雙眼的妻子,王朝林滿是心疼,立馬脫下了自己的大衣給妻子披上。
王朝林把妻子接到了部隊家屬招待所。一進門,屋里特別冷。王朝林二話沒說,轉身就跑出去了,回來手里提著個暖壺。“給!我去買了個暖壺,給你打了熱水,快喝點熱水暖暖吧!”房秀泉捧著熱乎乎的水杯,看著跑得氣喘吁吁的丈夫,心里滿是感動。
十天很快過去了,又到了分別的這一天。內向的王朝林雖然沒說什么,但心里滿是不舍。“我買了兩斤糖,都給你塞暖壺里了,你一塊兒拿回去吧,回家記得多喝熱水。”說著把暖壺交到了妻子手里。
房秀泉抱著暖壺坐上了返鄉的火車。火車漸行漸遠,房秀泉嘴里含著糖塊看著窗外,心里又甜又暖。
失而復得的暖壺成“心肝寶貝”
房秀泉回到農村老家,把糖塊分給了周圍鄰居,把暖壺打上熱水就開始用了,而這一用,就是55年。
房秀泉說,這暖壺一開始是竹子編的外殼,1970年竹殼有些磨損了,就把竹子殼換成了塑料殼。因為用的時候一直比較小心,所以就一直用到了現在,成為這個家庭的一部分。
房秀泉說,這個有歷史的老暖壺跟著他們一共搬了三次家,有一次還差點丟了。2002年,從農村搬到縣城的時候,村里人都來幫著搬東西。大件家具裝完車,房秀泉發現暖壺也被放在車上了。因怕把暖壺顛壞了,她就拿下來提在了手里,臨走時跟村里人說了會話,順手就把暖壺放在了一邊。
到了新家,所有的東西都收拾整齊后,房秀泉突然發現暖壺不見了,屋里屋外到處找都沒有找到,打電話問村里人,才知道落在了老家,又趕緊托人捎了過來。
失而復得后,一家人更珍惜它了。前幾年,從縣城搬到市區的時候,房秀泉第一件事就是想著把暖壺提上,從此再也沒丟過。
房秀泉說,時間久了,跟它好像有了感情一樣,所以到哪都舍不得扔下。“別看這暖壺年代久了,可保溫效果是真好,倒上熱水,放三天三夜都還熱乎著,比現在剛買的暖壺還好用。”她笑著說。
一份跨世紀感情的見證
在外人看來,房秀泉是個極其會過日子的人,所以才一直舍不得扔掉這個老暖壺。但對于房秀泉來說,這個暖壺對自己有著不同的意義。當初丈夫參軍走的時候,兩個人結婚才不到一個月,雖然她嘴上說著同意,但心里的那份不舍只有自己知道。等了三年,第一次去探親的時候,自己因為不識字遇到了很多困難,到了北京,兩人相聚的那一刻,她永遠也忘不了。“他人老實,嘴笨,從來不會說些什么,只會實實在在對你好。”房秀泉說,在這個暖壺里自己能感受到丈夫對她那份真摯的愛,覺得自己很幸福,沒有跟錯人。
丈夫在京參軍,房秀泉則一個人操持著整個家,既要照顧父母和孩子,又要下地干農活。每次累了,坐下來喝杯熱水,看著暖壺,就能想起遠方的丈夫,想起北京的那年冬天,心里對這個家就充滿了希望。丈夫參軍十年,房秀泉等了他十年。后來丈夫退伍回鄉,兩個人終于結束了兩地相隔的生活,一起過上了團圓的幸福小日子。
歲月流逝,時間的刻刀在年輕帥氣的小伙子臉上刻下了皺紋,當年梳著兩個大辮子的大姑娘如今也已白了頭發。可是這個暖壺依然溫暖,這份感情依然熱忱。
如今,房秀泉和王朝林偶爾也會和孫輩講起這個暖壺的故事,兩個人也會經常一起回憶起那段年輕歲月。每每想起,滿是感慨,滿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