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記者在齊河縣胡官屯鎮墳臺村,見到了回家探親的孔淑珍。談及過去,她充滿感激,“多虧哥哥收留我,給了我這個溫暖的家。 ”
事情要從1987年說起。那一年,孔淑珍的智障母親走失,父親因病辭世,家中也沒有其他親屬,年僅4歲的她成了孤兒。小小年紀,無依無靠,街坊鄰居這家管一天、那家管一天,輪流照顧著小淑珍。 “因為我家里只有一個孩子,當輪到我家的時候,老支書就問我能不能多照顧她一段時間。”孔凡江告訴記者,小淑珍的遭遇讓他回憶起自己6歲失去母親的痛苦,“孩子不能再這樣生活了,得有個家。 ”在和妻子商量后,孔凡江決定收養這個孤兒。在孔凡江的細心照顧下,小淑珍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溫暖。鄉鄰建議讓小淑珍改稱孔凡江為 “父親”,被他謝絕。就這樣,按照村里的輩份,小淑珍有了這位大她29歲的哥哥。
當時,孔凡江的兒子只有2歲,孔凡江的父親已年過六旬,7畝耕地是家里的主要經濟來源,收養一個孩子,給這個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增加了更多的負擔。
1998年,孔凡江的父親病重住院,花光了家里的積蓄,眼看兩個孩子要因為拿不出學費而輟學。 “再苦不能苦孩子。 ”孔凡江東拼西借,湊足了5000元學費。為了一家人的生活,孔凡江和妻子承包了村里的10畝土地,并飼養了家畜,空閑時就去鄰村工地打工貼補家用。
在孔凡江一家的照顧下,孔淑珍漸漸長大成人。2010年,孔淑珍出嫁當天,她眼含熱淚跪在了孔凡江夫妻倆面前,“哥……”一聲親切的稱呼,讓孔凡江也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23年來,孔凡江無怨無悔撫育孤女的事跡感動了十里八鄉,只要談起孔凡江,村民都會豎起大拇指:“像他這樣,照顧淑珍比對待親生兒子還好,實在很難得。 ”
?????? □本報記者 王志冕 本報通訊員 王業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