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0年參加全國紡織業聯合檢查團(資料圖)
?
80歲時仍堅持到企業進行技術咨詢和業務指導(資料圖)
?
?
曹元洪1956年12月7日攝于上海,時年45歲(資料圖)
?
?
陪伴老人半個多世紀的老家具
?
老人手書
晚報記者 潘曉泉 攝影 崔忠偉
1960年的一天,48歲的曹元洪拎著行李箱,走下火車,來到德州。
彼時的德州,經濟落后,所到之處一片荒野,等待著挖掘與開發。
曹元洪便是為建設德州而來。
祖籍江蘇南通的他,畢業于無錫紡織專科學校,先后在無錫、上海等地工作,在紡織領域頗有建樹。在來到德州之前,他已是青島國棉七廠的副總工程師。
德州國棉廠建廠伊始,急需人才援助,曹元洪聽到這個消息,毅然決然辭掉青島的工作,來到德州。從經濟發達的沿海城市來到落后的內陸地區,拋棄優厚的待遇,獨自到異鄉打拼,旁人都難以理解,也舍不得他這個人才。
青島國棉七廠的領導告訴他,去德州可以,但廠里的崗位給你留著,什么時候想回來了,我們隨時歡迎。
但曹元洪卻從未想過退路。廠房全是土坯,生活設施不完善,水土不服,時常鬧胃病,這些困難都沒有難住曹元洪。擔任企業總工程師的他將心思全部撲在工作上,在山東省委組織部和山東省人事廳聯合出版的《山東省有重要貢獻專家名錄》中,這樣記錄下曹元洪的貢獻——
“曹元洪同志長期從事紡織專業技術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1961年,德州棉紡織廠下馬時,在設備的防銹、防變形、防老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受到了省紡織廳的高度評價?!?BR>當時的德州地區干部處也記錄下曹元洪的付出——“1964年,德棉續建時,他針對設備整機暴露出來的問題,向紡織設計院提出了“填平補齊”工藝路線和采用新技術、新材料的意見,被中紡部采納,為德州棉紡織廠的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可以這樣說,曹元洪是如今德棉集團的奠基人之一,他影響的不僅是整個德州棉紡產業,更為全國紡織行業做出了貢獻。1992年,他也因此被國家批準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暗轮菔型怀鲐暙I科技工作者”“山東省高級科技人員”等榮譽更是不計其數。
在德棉集團,只要提及曹老,大家都豎大拇指,說他是一位好人,尊敬之情溢于言表。
的確如此,工作中的曹元洪是大家的榜樣,生活中亦是?!袄先说纳盍晳T非常好,不飲茶、不抽煙、不喝酒?!毙鹤硬苷嗾f,老人前些年不慎摔了一下,身體受了影響,需要人照顧。在此之前,都是每天5點半起床,自己按摩渾身的穴位,然后洗漱,早飯吃麥片和雞蛋,午飯和晚飯和家人一起吃,中午睡午覺,晚上9點半準時睡覺。
老人極其看重知識。他時常教育兒女,不要只看得眼前的利益,要有文化和知識,“國家要發展,離不開科技。年輕人應該要有一技之長,多闖蕩,為國家多做貢獻。”79歲的大女兒、曾在復旦大學擔任紀委副書記的曹屺嫻這樣回憶父親的教導。
而這,也正是曹元洪選擇來到德州的理由。
百本筆記,留下老人精神
?
曹元洪的重外孫茂茂
記者潘曉泉
采訪曹元洪時,記者想多了解老人當年的成就,家人打開書櫥,抱出了厚厚的一摞書,“這也是老爺子的成績!”
這些書籍全部是自訂書,不少已經發舊。翻開后才發現,這全部是老人的讀書筆記和剪報合集,內容涉及科技、文學、健康、體育等。原來,從年輕時開始,老人就有閱讀的習慣,他將讀書心得寫在本子上,裝訂整齊,并分門別類,共有近百本。在其中一本1996年抄寫的筆記中,他在里面寫道,“科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競爭成功與否,取決于教育?!?BR>家人告訴記者,這是老人留給全家人最大的財富,他們一定會好好保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