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檔案
姓名:蘇學明(原名劉志勤)
年齡:89歲
民族:漢族
籍貫:陵城區時莊村
所在部隊:德縣縣大隊
擔任職務:通訊員、宣傳委員
??? 記者在樂陵市渤海名居小區見到蘇學明老人時,他已等候多時,胸前掛著的那枚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勛章熠熠閃光,格外醒目。
??? 雖然已是89歲高齡,講述起當年那硝煙彌漫的戰爭歲月,蘇學明仍清楚地記得每一個曾并肩戰斗的戰友的名字。
??? 1926年,蘇學明出生于當時的陵縣土橋時莊村。他原名叫劉志勤,在殘酷的戰爭年代,參軍入黨意味著極大的風險,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子兄弟”。為保護家人,他改叫蘇學明,從此這個名字相隨大半生。
??? 蘇學明幼年時,雖然家境貧寒,但父親一直堅持讓他和哥哥讀書。抗日戰爭爆發后,蘇學明家里成了八路軍的聯絡點,他開始接觸到共產黨和抗日。目睹家鄉在日軍鐵蹄下生靈涂炭、民不聊生,正在德州城里上學的蘇學明放棄學業,打算參軍入伍。但由于年齡太小,沒有被批準,他沒有灰心,成了八路軍的 “編外人員”,幫他們站崗放哨、印刷抗日傳單。年紀不大的蘇學明,經常騎一輛破舊的老式自行車,車帶里藏著抗日傳單,奔走于老家與縣城之間。
??? 1942年,年滿16周歲的蘇學明正式參軍入伍,成為德縣縣大隊一名通訊員。那時,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卓絕的時候,日軍的 “蠶食” “鐵壁合圍”幾乎從不間斷,作為通訊員,他總是戰斗在距離敵人最近的地方。由于表現出色,僅僅一年,他就被任命為縣委通訊部長,后來先后擔任宣傳委員、代理區委書記。
??? 抗日戰爭勝利后,蘇學明于1946年調到德州市,擔任城市工作組組長。解放后,他先后到渤海黨校、上海華東財經學院學習。 1954年,德州專署成立整黨工作組,蘇學明被派到樂陵工作組任組長,從此在樂陵扎了根,一直從事宣傳工作,并擔任過10多年樂陵縣委宣傳部長。
??? 我7歲上私塾,念了4年書,就發生了“七七事變”,不久,日本人攻陷德州,辦起了教日語的學校,私塾都停了課。那時候,雖然家里窮,但父親寧愿借錢也要供我和哥哥上學,于是把我送到德州城里的姐姐家,在柴市街附近的小學繼續念書。
??? 等到放暑假回家的時候,我發現家里多了些奇奇怪怪的人,他們雖然打扮和莊戶人沒啥兩樣,但經常夜間出門,有時候還躲在菜園子里擦槍,非常神秘。后來,我知道他們是打鬼子的隊伍。
??? 在德州上學的時候,我就親眼見過日本鬼子是怎么禍害老百姓的。他們在南城門筑起工事,老百姓經過時,有看著不順眼的,就用鐵鉤子勾住衣領拉過來,劈頭蓋臉的一頓打,直到頭破血流。日本鬼子還經常來村里掃蕩,每次都是雞飛狗跳,見什么搶什么。我們村有個叫張富來的,被日本人用馬鞭子抽得頭破血流,昏死過去,滾到一個豬圈里才僥幸活了下來。還有一個叫金大力的摔跤能手,日本人非要跟他比摔跤,他怕贏了激怒日本人給鄉親們帶來災禍,只得佯裝輸了,最后一氣之下吊死在村里的杏樹上。
??? 日本鬼子作惡多端,我恨死他們了,知道家里住的叔叔伯伯都是打鬼子的英雄,我打心眼里崇拜,漸漸有了參軍打鬼子的想法。我告訴父親,不想再回學校念書了,他同意了。見我才十二三歲,部隊的領導們覺得太小,決定 “考驗考驗”,于是我成了八路軍的“編外人員”,開始了抗日生涯。
??? 那時候敵強我弱,白天隊伍隱蔽起來,晚上出來打游擊。村子里挖了很多地洞,一有風吹草動,八路軍就隱藏到里邊,坯一蓋,從菜園子或柴火垛底下的另一個出口轉移了。我就幫著八路軍挖地洞、擦槍、站崗放哨。
??? 我家的地洞里邊有個油印室,各種捷報、號外、布告等宣傳品都是在這里印刷的。我不僅幫著印刷,還負責偷偷將傳單運到德州城里。我把宣傳單藏到自行車帶里邊,到了德州扒出來,趁晚上偷偷散發到老百姓手里。 “日本鬼子你別能,早晚叫你死到德州城”“日本話不用學,過去三年用不著”等通俗易懂的口號,激勵著德州人民的抗日熱情。
??? 1942年,我年滿16周歲,終于正式參軍,還入了黨。參軍時,我本來想去手槍隊,但政委丁學峰覺得我敵后工作經驗豐富,人也還算機靈,留我在縣委當了通訊員。
??? 記得有一次,我和一個叫宋建耀(音)的偵查員到邊臨鎮偵查敵情,當發現鬼子和偽軍時,離他們已經很近,送信來不及了。于是,我們順著馬頰河大堤底下往西跑,到了村子附近開了兩槍,部隊聽到槍聲,立刻集合隊伍轉移了。
??? 作為一個通訊員,像這樣與敵人斗智斗勇的事經常發生,有時甚至會有生命危險,尤其是日本鬼子三天兩頭地搞“鐵壁合圍”和“蠶食”,每一次都是生和死的較量。
??? 經過艱苦卓絕的八年斗爭,抗日戰爭終于迎來了勝利的時刻。那一天,整個德州人山人海,到處都是歡聲笑語,人們打鼓敲鑼、搭臺唱戲,走上街頭慶祝這來之不易的勝利。
??? □本報記者 王倩倩 尹曉燕 本報通訊員 劉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