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村好多年沒來過河水了,澆地都用旱機井,澆上一畝地得半天,費時費力,還多花了錢。自從今年春天,政府給俺挖通了水渠,引來了黃河水,一個多小時就把俺這兩畝地澆完了,心里可高興了! ”杏仁官村村民張榮恩興奮地說。
??? 去梗疏阻,挖通溝渠,讓村村的老百姓都用上黃河水,這是去年以來武城鎮大刀闊斧干的一項民生工程。目前,全鎮渠網交織、河道暢通,切實扭轉了該鎮30多個村莊近2萬畝良田多年澆不上黃河水的局面,促進了農業增產增收。
以人為本>>>不讓老百姓受一點損失
??? “給俺們老百姓辦實事,伐棵樹、占點地,不給俺們補償也愿意。”大邢王莊村村民朱登朝為保證溝渠疏通工程的順利施工,一次伐掉了自己的300多棵樹木。
??? 為解決施工過程中的占地遷占問題,該鎮盡量避開農業生產,施工時間主要集中農閑時節,并且通過村廣播、召開黨員會、村民代表會等形式,加強對“村村通黃河水”工程的宣傳,積極引導群眾擁護、支持和參與工程的施實。同時,在施工過程中,盡量減少農戶的經濟損失,對切實不能避開的樹木和莊稼,由村委會與農戶協商,適當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切實讓農戶滿意。“村村通黃河水”工程中,共完成占地遷占200余畝,伐樹6000余株,經濟補償30余萬元,該鎮沒有發生一起因工程占地遷占而引發的阻撓、上訪等事件,有效的推進了“村村通黃河水”工程的順利開展。
多方籌資>>>不讓老百姓花一分錢
??? “干工程就得花錢,我們通過財政補、集體籌、市場化運作的方式,既干了工程,又不讓老百姓花一分錢。”該鎮水利站長董圣章介紹說。
??? 在解決資金籌集問題上,該鎮采取了“鎮政府支持一塊、村集體籌集一塊、賣土方運作一塊”的辦法,由鎮政府實行“以獎代補”,根據清挖溝渠的土方數量確定補貼金額。村集體通過運作土方變現,有效解決了溝渠清挖工程的資金不足問題。在解決橋梁建設資金問題上,該鎮為了不增加村集體的負擔,采取鎮財政出資出料、村集體出工建設的辦法,保證了溝渠橋梁配套建設。溝渠的清挖和疏通,會導致揚水站的供水能力不足。為此,該鎮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采取租賃、承包的辦法,將揚水站使用和管理引入市場機制,廣泛吸納民間資本和社會資金,切實解決了揚水站增容擴建的資金問題。
實事實干>>>讓老百姓得實惠
??? “村村通黃河水,是給老百姓辦的實事、好事,是幫著俺們村支部贏民心、得民心,所以俺們一定要干好,干出效果,讓老百姓真正能夠得到實惠。 ”李善屯社區黨總支書記劉風星感慨地說。
??? 在“村村通黃河水”工程的組織實施過程中,該鎮建立了群眾主體參與機制。以“群眾要辦”為前提,切實把一家一戶想辦辦不了、辦不好的事情辦實辦好,讓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后馬村借小董王莊溝開挖的機遇,積極主動清挖引水溝渠3000余米,動用土方25000多方,解決了全村十幾年來用不上黃河水的問題。杏仁官村,位于原黃河故道,地勢較高、土壤沙化,且該村人口少,財力薄,沒有能力引黃挖渠。為此,鎮政府幫助該村開挖溝渠1500余米,解決了群眾多年來澆地難的問題,得到了群眾的一致認可和贊揚。
??? 該鎮實施的“村村通黃河水”工程涉及東岳、大邢王莊、李塘坊、付王莊、大屯、杏仁官等30多個村莊,共清挖疏通溝渠26500余米,土方27萬余方;修建橋涵閘18座;李邦彥、候王莊、馬言莊等三個揚水站增容擴建350千瓦,全鎮新增灌溉面積15198畝,新增受益人口7000余人,農田水利條件得到了質的改善。
□本報通訊員 張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