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建成
??? 我的家鄉(xiāng)——武城縣原大屯鄉(xiāng)孟王莊村(現(xiàn)為武城鎮(zhèn)),素有文化村之譽稱。近160年來,這個村書香未斷,人才濟濟。考查其歷史,與該村早年創(chuàng)辦義學有著很深的淵源。
開明士人興義學
??? 義學也稱“義塾”。是中國舊時靠官款、地方公款或地租設立的蒙學。對象為貧寒子弟,免費上學。中國義學起源于北宋時期,始于名相范仲淹,是一種專為民間孤寒子弟設立的學校。學生年齡六歲至十一歲。教育內(nèi)容主要是識字寫字、讀書、作文、學算術,并兼有倫理教化的功能。常用的課本有《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昔時賢文》等,為地方基礎教育。
??? 孟王莊義學,成立于清咸豐初年(1851年左右),由本村人王春亭一手創(chuàng)辦。
??? 王春亭生于清嘉慶末年(1819年左右),在其父親王道明的影響下,弱冠即考取府學增廣生,踏上了封建仕途道路。正當他竭盡全力應考之際,父親突然病故。其父是一位深受鄉(xiāng)人尊重的開明人士,生前就在鄉(xiāng)里倡辦塾學,聚集村民學文習字,受到鄉(xiāng)民高度贊譽。其父病故后,王春亭家境漸衰,又念家中兩個弱子無力撫養(yǎng),只好輟學回鄉(xiāng)。
??? 王春亭常常追憶父親生前力倡塾學,奔波鄉(xiāng)里,為使鄉(xiāng)親們擺脫愚昧,操勞一生。他又親眼看到鄉(xiāng)里百姓文語不通,目不識丁,倍受文盲之苦的凄慘境況。于是,他下決心創(chuàng)辦義學。他星夜奔走,串鄉(xiāng)逐戶,竭誠勸說,聯(lián)絡家有余資的本鄉(xiāng)當族八戶胞友,籌措糧款,修筑了一處院落,置學田(學田由八戶輪流租耕,其收入為義學費用和先生之俸資)十余畝,從故城聘請一申先生,于1851年成立孟王莊義學。
聞名遐邇文化村
??? 據(jù)《武城地名文化集錦》(武城縣政協(xié)編)記載,孟王莊義學時屬恩縣(當時縣治)前列,恩北之首舉。招納學生不分本鄉(xiāng)外族,不分貧富,但大多是貧家兒男。義學學生達三四十名。學制多則三五年,少則一年半載。自義學創(chuàng)辦到辛亥革命勝利五十余年間,這個村先后有百余人學有所成。有的考取州、縣生員(即秀才),也有的中為舉人或貢生。1885年王春亭的長子王金城、次子王金階,分別考取秀才和舉人。兄弟二人不負眾望,繼承父業(yè),繼續(xù)興辦義學。從此,孟王莊村雖然未能擺脫封建社會貧窮落后的狀況,但文化村的美譽卻聞名遐邇,十里八鄉(xiāng)士民百姓莫不羨慕稱道。
??? 戊戌變法后,清帝廢除科舉制度,詔令全國設西學、辦學堂。1908年清政府出資辦學,發(fā)展民眾教育,孟王莊以義學為基礎成立恩縣第一初等小學。從此,孟王莊義學以其輝煌業(yè)績,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 孟王莊義學雖興辦短短幾十年,但養(yǎng)成了本村人重視教育,求學習文的良好習慣,并代代相傳,始終未斷。20世紀80年代大屯鄉(xiāng)曾有6所學校,其中5所學校校長是孟王莊村人。特別是改革開放招生制度改革后,這個村陸續(xù)考出大、中專生一百多人,畢業(yè)后分別走上了廳、縣、科等領導崗位,為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貢獻著智慧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