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人們自覺地排隊、交錢、領蔥
“全力以赴,打好冬儲大白菜這一仗”
“什么時候咱家不吃白菜了,什么時候就過上好日子了。 ”這是我當年的口頭禪,是母親告訴我的,我自己都忘了。看來當年真的吃傷了。那時候,大白菜是當家菜、飯桌上的主力軍,一過立冬,家家都會存上幾百斤大白菜,再買點土豆、蘿卜,一家人一冬天的菜就全了。
冬儲大白菜是場戰役,市里有“冬儲大白菜工作指揮部”,口號是:“全力以赴,打好冬儲大白菜這一仗! ”大白菜憑副食本由菜店分片供應。我家副食本上蓋的章是“勞動街糧店”,大體位于天衢路與解放路交匯口的西北角,當時聯云街、勞動街、豐華街和石蘆街的住戶都屬于這個片區,不能去別家買。
因為儲存大白菜的銷售是有期限的,過了這個時候,價格就會使勁漲。為了趕在前面買到一級的菜,家家戶戶都會在這個時候盡可能地全力以赴。那時候沒有實行雙休日,所以買大白菜的高峰一般在星期天,周六晚上家長就宣布:“早睡覺,明天排隊去! ”第二天天剛亮先打發孩子去排隊,其中一個眼看快排到時跑回家報信。留在家里的人也不閑著,趕快給大白菜騰地兒,清理窗臺上和墻根兒底下,等著大白菜進門。報信的孩子大喊著進院兒時,大人就拿著錢和副食本直奔菜站。此時的菜站早已人聲鼎沸、熱鬧非凡,數十米的長隊蜿蜿蜒蜒,售貨員各盡其責。一些粗細不均的木條兒,被釘成一塊塊的“板”,用來碼放上秤的大白菜,這樣能夠多稱些。一臺磅秤旁至少有六七個人在忙碌,有的從菜垛上往下遞,有的把菜向磅秤上碼,有的負責過秤、報數,報出幾級菜、多少斤,同時在副食本上蓋上“冬儲菜已購”的章,坐在桌前的會計聽到報數后扒拉著算盤,唱收唱付。我們也跟著大人們跑前跑后的,為了爭排隊推推攘攘大呼小叫,不顧售貨員不讓挑的呵斥,給自家往磅秤上抱又瓷實又大又白的菜。
冬儲大白菜是分等級賣的。從卡車上卸下來的大白菜,按照一級、二級的標準,分別碼放成方形的菜垛,菜心非常瓷實的是一級菜,稍微松軟一點的是二級菜,到三級菜就沒什么菜心了,所以一、二級菜是限量供應的,按副食本上的人口而定,三級菜敞開供應。記得我小時候一級菜是2分錢一斤,二級菜是1.5分,三級菜是1分。一般買三級菜都是用來漬咸菜的,因為存不住。
白菜買到家后還要曬上幾天,去去水分,等外層菜葉蔫時就可以一層一層碼垛了,中間用木板子隔開,保持通風,上面還要蓋上草席或舊簾子,不能凍了,因為白菜凍了很容易爛掉。光蓋上了還不成,天好的時候,還要經常倒騰倒騰,別捂了,白菜捂了會燒心兒,變苦,不能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