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帝廟成為忠義的象征(資料圖片)
民間常見的龍王廟(資料圖片)
□齊寶江 張漢陽
黃河是一條孕育中華文明的源流,在它下游的魯西北平原上,從4000多年前就留下了大禹治水的足跡。禹疏九河,德州有其五,支流更是不可數。至今,有的還掀動著生生不息的浪花。
在德州城與陵縣城之間有一條西南東北走向的古河廢堤,連綿起伏40多華里,隆起處長滿郁郁蔥蔥的樹木和荊棘,遠遠望去,猶如一道綠色長城,又像蜿蜒的巨龍凸現在原野上。
位于古堤左岸的葉堤口村,因東臨右岸豁口而得名。明朝洪武初年,首遷來此落戶的有葉姓,故村名前冠以葉字。沿古堤向西南,還有叫宋堤口、蔡堤口、孫堤口的村子,也都是因堤而名。
曾經的“廟宇”
葉堤口村向東下坡是古河床,沿著一條坡道,攀登上右岸,就到了俗稱“廟臺子”的地方。這里是整條古堤最高最寬處,現在高約七米,頂寬十余米。在歷史上,這里曾坐落著具有濃郁民俗風格的古典建筑群,占地十多畝,有龍王廟、關公廟、長仙廟、魁星閣,還有古老的大槐樹,這獨特的地形地貌和歷史人文遺跡,就像一串謎團,引人去探訪。
龍王廟是這組古建筑的主體,山門向南,正殿斗拱飛檐,雕梁畫棟,還有東西廊房各兩間,蔚為壯觀。廟宇始建于何時還是個謎,據傳說“安史之亂”時這里香火正旺。龍王崇拜反映了古人在乖戾暴虐的大自然面前的敬畏心理。舊時,每當晨鐘蕩漾,云煙繚繞,來此拜祭的人們仰望巍峨的大堤上氣勢莊嚴的景象,定會從心底生起希冀和安慰。
據記載,祭祀龍開始于唐代,從此龍成了行雨管水的神靈。宋徽宗時封了青、赤、黃、白、黑五尊龍王,很快,龍王廟就遍布天下了。往事悠悠,葉堤口龍王廟給后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想……
龍王廟大殿與東廊房的夾墻間,有一個月亮門,通向東北角的關帝廟。
“關帝廟”供奉著關羽,里面還有關興和周倉的神像。有的地方也叫“三義廟”,有劉備、關羽和張飛的塑像。關公是一尊“萬能神”:司命祿、佑科舉、治病除災、驅邪避惡、巡察冥司,乃至招財進寶、庇護商賈……他將民族精神中的“忠孝節義”集于一身,是民間崇拜的主要原因。
當地有這樣一個典故:葉堤口北邊是將軍寨村,元朝至正末年,朱元璋手下大將徐達北伐時,曾在此駐兵休整。傳說在這期間,徐達曾幾次來廟中拜祭,祈請關公保佑明軍出戰獲勝,結果元朝很快就滅亡了,將軍寨因此而得名。直到今天,關帝崇拜在當地還十分流行。
走出山門,在右側還有一座不大的“長仙廟”,是供奉蛇仙的。“長仙爺”的法相是什么樣子,現在也成了一個謎。人們對長蟲(蛇)的崇拜來自上古,傳說中的伏羲、女媧都是人首蛇身的神人。女媧不僅用黃土造了人類,還煉五色石去補漏了的青天。可見,女媧也是個抗洪英雄。
人們自古對蛇仙的信仰流傳不衰,重要原因是認為蛇是龍的化身,并且具有非凡的神通。
神奇古槐
山門左邊,就是那棵遠近聞名的大槐樹。這棵千年古槐,四人合圍才能摟過來,中空的樹洞內能容納四個人對坐。它歷盡世事滄桑,虬枝盤繞,蒼翠挺拔,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還非常茂盛。老人們告訴說,先祖遷來時這里已經荒廢了多年,沒了人煙,槐樹是前人留下的。據推測,這株古槐要比山西洪洞大槐樹年齡還要早。《說文解字》說:“木鬼為槐”,“鬼,精靈也。”槐樹為木中之精靈!所以,人們歷來像敬重神靈一樣保護著它。可惜在1973年這棵古槐樹被人刨走,但令人稱奇的是,之后不久,在原址上竟又生出一對孿生槐,在人們加倍呵護下,現在已亭亭如蓋。
魁星閣與隕石
龍王廟往南就是當年決堤留下的豁口,舊時為弧形,好像一條小山谷,成了出入村子的通道。再往南不遠有一座二層的魁星閣,聳立在大片松柏林中。魁星閣方位在南,在古代方術中是有講究的。
魁星也叫文曲星,在古代神話中是主宰文運和科名的天神。魁星閣就是科舉時代供生員舉子們祈求神靈保佑金榜題名的神廟,里面塑著手持點斗硃筆、獨占鰲頭的魁星造像。想當年,有多少讀書人登臨此處,拜魁星,夢金榜!
相傳明洪武年間,天降隕石,砸穿了魁星閣的東南角,因此,村名一度改為“落星坡”,又認為不甚吉利,才復稱葉堤口。據老人們講,那塊隕石的形狀就像碾子底,用刀刮下來的石粉能治眼病等等。后來隕石運到了德州老一中一個叫“玄武角”的地方,至今已下落不明。
新中國成立前后一段時期,龍王廟當了學校,神像被請出了殿堂,整體建筑還基本完好。經過“大躍進”和“三年自然災害”,這里已經成了一片廢墟,幾棟廟宇不復存在,連坡道上的青磚也挪作他用。如今,曾經輝煌的古文化建筑群化作了一段傳說,剩下一隅舊址,僅供尋古的人們踏訪考證了。但是,民俗崇拜的香火還沒有斷,原址上還有村民們用磚砌的幾個小神龕。青煙裊裊,給這里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古堤的來歷
至今葉堤口這條古堤的歸屬仍然是個謎。它的破譯能為撲朔迷離的歷史印證一些什么呢?
據文獻記載,這一帶黃河主流和支流多次泛濫、改道,它們流經年限長短不一,流經路線多有變遷,名字也時有借鑒和取舍。古堤附近就有古鬲津河、馬頰河故道、德水河等。
離古堤最近的是馬頰河故道。史載周定王時,馬頰沿河各國修筑長堤以防水患,秦時又連斷補缺,民間有秦始皇跑馬修堤的傳說。后來黃河奪馬頰河道,原堤防被浸毀,馬頰故道難尋。現在的馬頰河故道,是唐代把篤馬河、鬲津河和屯氏別河聯通起來,開挖的一條新河道,冠以古河名。它的中段從今平原到今樂陵河道,是依照漢代屯氏別河北瀆開挖的,現東距葉堤口七里許。古堤西南的大莊,東北的陳文溝附近,兩處又都與馬頰河故道相連;新修的馬頰岔河恰巧大部分也在古堤東迤邐相依,又與馬頰河故道相連;從河水平面上目測,海拔高度相比古堤河道要低好幾米。可以推測,古堤河道要早于馬頰河故道的前身——漢代的屯氏別河。
古堤河道由于長期泥沙淤積抬高河床,故再以人工筑壩增高,這樣逐漸形成了地上河。再從現在村民挖堤取土的“方坑”斷面探查,結合地形地貌,不難看出,這應該是歷史上一條行洪多年的河流。
古堤讓不少人聯想到“鯀堤”, 或許鯀禹父子真的在此抗過洪、搶過險。大禹治水之前,其父鯀曾以筑堤擋水的方法治洪,九年未成,被流放到羽山。大禹吸取前人教訓,采用疏導的方法,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終于取得了抗洪勝利,彪炳史冊,也給后人留下了豐厚的精神財富。
盡管許多專家、學者引經據典,已經給這一帶的幾條古河道畫出了輪廓,但是,葉堤口這段古堤遺跡的存在是一個事實,事實勝于雄辯!對其所屬的探討應引起重視,對這一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刻不容緩!
今天,在葉堤口周圍,有疏浚暢通的馬頰河故道,有開鑿的新馬頰河與新鬲津河,還有得月湖、仙人湖,集旱季灌溉、汛期安瀾,生態養殖、旅游觀光于一體,真正讓人民安居樂業,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當代“龍王們”弘揚大禹治水的精神,讓歷史掀開了水文化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