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被做成了石磨
路王氏干農活
油漲寺遺址已破敗不堪
??????? 在大禹故里禹城,市區西去15公里的安仁鎮有個前寺村,清朝嘉慶年間曾在此建一寺院,村因寺而得名。前寺村人口275人,占地700畝,這在魯西北地區算是小村子了。但就這么一個小村莊,卻因這一座寺廟而方圓幾十里赫赫有名。
??????? 走進前寺村,一條小河穿村而過,兩棵百年榆樹挺立于此。村東頭有一座與周圍民宅格格不入的房子,遠遠望去,白墻青瓦的建筑風格與現代房屋大相徑庭。房子周圍叢生的雜草和屋頂殘缺的瓦片似乎是在告訴人們,這里已經荒廢多年。村支書路榮昌告訴記者,這就是油漲寺遺址,曾是村支部的辦公地點,已經荒廢多年。據村里老人說,這座寺廟很神奇,很有靈氣,所以一直保留了下來。面對著眼前這座被世人廢棄的老屋,難道在它破敗不堪的表象背后,真的有什么神奇的故事嗎?帶著疑問,記者見到了前寺村年齡最大、輩分最高的老人——九十一歲的路王氏。
??????? 路王氏老人1936年嫁到前寺村,已經在這里生活了七十四年。自從丈夫1948年被國民黨抓壯丁去了臺灣,便獨自一人撫養兒子長大成人,到現在已是四世同堂。路王氏告訴記者一個極具傳奇色彩的傳說。
??????? 傳說在清朝嘉慶年間修建油漲寺的時候,工匠們用來涂抹佛像和壁畫的油彩無論怎樣使用,油彩罐里都不見有折耗,剛剛用掉的油彩瞬間又會漲出來。于是村民將這座寺命名為“油漲寺”。油漲寺的神奇故事很快傳播開來,吸引了十里八鄉的老百姓來這里燒香祈福。人們都希望這座充滿靈氣的寺廟能給自己帶來吉祥,帶來平安。一時間油漲寺香客云集、香火旺盛,各路買賣人、戲班子紛紛慕名前來,寺門前竟形成了一個繁華的集市,成為當時名副其實的鄉村經濟文化宗教中心。
??????? 當年的“油漲寺”與現在看到的破敗景象截然不同。當時,寺的門口立有兩面巨大的石碑,正對寺門的是兩面刻有浮雕的弧形屏風墻。寺里有東西兩道長廊及數十間廂房,院中長有無名奇草,高丈余,四季常青,花異香。大殿中立有百余根紅色雕龍泥柱,房梁上雕刻有十八羅漢,一尊3米多高的釋迦摩尼像巍然肅立在大殿中央,八尊金剛護法分立左右。二百年來,油漲寺接受著無數虔誠香客的頂禮膜拜,一派殿宇宏偉、雕梁畫棟、香火繚繞、莊嚴肅穆的佛門圣地之像。
??????? 清朝末期,在那段戰亂迭起、自然災害頻發的年月里,神圣的油漲寺成為受災百姓的避難場所。由于油漲寺地勢高,墻壁厚,每年夏季汛期來臨,周圍村里的人們都會躲去寺里避難,待水勢退去再回家中。因遭受戰亂而拖家帶口流離失所的難民也把油漲寺當作最安全的落腳點。寺里的僧人煮粥濟貧、救苦救難、恩澤萬人。油漲寺經百姓口口相傳,愈發盛名遠揚。
??????? 抗日戰爭時期,肖勁光大將路過禹城,曾一度將油漲寺作為自己的臨時指揮所,而后八路軍解放軍也曾多次將戰地指揮部設于此,抗擊敵寇、解放魯西北的戰斗命令多次從這里發出。油漲寺一時間更是成為老百姓祈盼幸福生活的力量源泉與精神支柱。
??????? 1942年,解放前寺村的戰斗在這里打響。敵人在潰敗之時竟放火焚燒了油漲寺,經解放軍與老百姓奮力撲救,僅留下兩間廟房。精美的雕梁畫棟付之一炬,莊嚴的佛門圣地毀于一旦。當年那個神奇而神圣的油漲寺從此走向衰敗。
??????? 文革年間,油漲寺遭到了最后一次破壞。由于被當做“破四舊、立四新”的典型對象,油漲寺的院墻被無情拆除。寺門口殘留的石碑,被做成了磨盤,直到幾年前依然被村里的老人們使用。老人都說,這油漲寺的石碑磨盤有靈氣,磨出的面有勁道、好吃,孩子吃了長得壯,老人吃了能長壽。我想,這也許就是油漲寺在村民心中的生動寫照吧。
??????? 今年8月份,禹城遭受了歷史罕見的洪澇災害,趙牛新河沿岸的安仁鎮多處村莊受災嚴重。在肆虐的暴雨和無情的洪水沖擊下,前寺村多處老房子被淹甚至倒塌。在危難關頭,在市里緊急下達的轉移群眾的決策發出后,失去了房屋的村民再一次走進了他們心目中安全而神圣的油漲寺,在這里度過了最艱難的幾個日夜。而傳奇的油漲寺,依舊以它二百余歲的高齡、殘缺破敗的軀體和慈悲普濟的胸懷,再一次庇佑了這里的人們渡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