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方志所載各地“八景”、“十景”之類,言過其實者居多。自明代嘉靖年間修志起,區區夏津也有“八景”之說。其中一景曰“龍灣煙雨”最具“神秘”色彩。
此景在城東三十里香趙莊鄉五龍堂村附近的馬頰河畔。據說有一年久旱不雨,人們心急如焚。這天,突然陰云密布,有五條“神龍”自天而降,落至五龍堂村,由于精疲力盡,再也不能飛起。人們為它們擺供、焚香,盼望它們重新上天。“神龍”們吃飽喝足,在人們的祈禱聲中,騰飛而去。緊接著,大雨傾盆,旱情頓消,莊稼獲得大豐收。人們為感謝“神龍”的恩澤,修建五龍王祠以祭。
還有一說更加離奇:五龍堂村有位老人善觀“風水”,生有五子。其子對老人說“你看了一輩子風水,何不為自己看看,也好讓我們享榮華富貴。”老人道:“待我死后,把我的尸首放入馬頰河中,你們要躲進窨中,待夠一百天,出窨后朝北連射三箭,再來看我的尸體。”
不料,兒子們把日子數錯了,過了九十九天即出地窨,向北連射三箭。此箭落入北京皇宮,皇帝忽感頭疼。便令武官率兵尋箭從何來。官兵尋至五龍堂,聞知此事,便將老人尸體撈起,只見老人尸體除頭之外,皆化為“龍”。結果,弟兄五個全部被斬首示眾。
人們建五龍王祠屆時奉祭,此村亦改名“五龍堂”。
其實,五龍王祠的確是有的,而且夏津境內就有三座。一在馬頰河畔五龍堂村,系明朝天順年間(公元1457-1464年)知縣薛正所建。一在城西南三十里“漯河”之濱,為元代至元(公元1335-1340年)間知縣王民正所建。一在城北七里屯,建者無考。
宋代以來,官方建祠祭祀五方龍神。崇寧四年詔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元代以方位為序,詔封五方龍神為“東靈侯”、“西宅侯”、“中靜侯”、“南平侯”、“北寧侯”。
我曾親赴五龍堂欲觀其景,盡管薛正先生詩云:“湍急波流百尺瀾,居民指說是龍灣。輕煙渺渺猶生雨,和暖融融尚帶寒。淑氣偏能蘇物性,甘霖頻見濟世乾。豐登五谷民生足,鼓腹謳歌樂治安。”但我沒看出與其他地方景色有何奇特之處,村內那幾株大柳樹枝繁葉茂,倒是使我眼前一亮。
清代,有孫姓居民為治病許愿,在馬頰河上修板橋一座,僅容人行。光緒三十年,岳可先生在趙興家、王進孝、盧玉振等人的資助下,改修大橋,車馬通行無礙。
看來,要與民興利,“神龍”靠不住,還得靠有濟世之心的人才行。□劉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