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方塔村在夏津城南25華里處(屬田莊鄉),該村原建有佛塔。據說,該村處于田莊、北張莊、孫武舉莊、冉莊、雷莊、潘莊(現不存)、蔣家洼子(現不存)、陳莊等八個村莊正中,故名“八方”塔。從方位看,大體若是。
??? 明嘉靖《夏津縣志》(1540年修)載:八方塔,縣城北25里,相傳高12級,今圮,遺址尚存。清乾隆《夏津縣志》(1741年修)說得具體些:八方塔,城北25里,高12級。規制玲瓏巧妙,殆非人工,亦奇觀也。遺址尚存。
我曾順路在該村察看,塔基成方形,高出地面約半米,長、寬約二十余米。雖該塔已泯滅近500年,但塔基邊角齊整、堅固,可見此塔當年建工之良。
??? 我的中學同窗王殿山系八方塔人,其利用回鄉之機,對該塔進行了探查、訪問。居然發現遺碑一塊,乃《夏津縣八方塔法云寺記》,不禁喜出望外,邀同鄉王德興,全文抄錄。其后,其將碑文賜我。此碑文縣志未見記載。經句讀、閱讀得知,此塔約建于公元560年前后(南北朝時期),坐落在法云寺南側。
??? 碑文中稱法云寺“寓佛有殿,□禮?佛有丈,左右有配,鐘鼓有樓,供香有僧,迥乎一鄉”,可以看出該寺樓殿俱全,規模宏大,為當地名剎。
??? 到了萬歷元年(1573),該寺已是“盛極復衰,殿乎為之崩墜,佛像為之塵埋,兩配為之圮頹,鐘鼓為之蠡壞,僧人為之逃”,破敗不堪,僧去樓空。后來,有個叫道進的僧人,同鄉人陳通、盧孟堂、任祿等商議重修。他們連續數日做“道場”集資,得銀數百兩,將法云寺修葺一新,“轉正殿以琉璃,米像鑒彩,立配殿于兩階,配鐘鼓于門下,會僧眾于禪堂……兩配鐘鼓之類,亦莫不巍然整齊也。”
??? 該碑文撰寫者“賜進士云南監察御使”雷稽古為田莊鄉雷莊人,署名者解元潘龍為潘莊人,距八方塔均不足兩華里。潘龍于嘉靖十九年(1540)高中解元(即舉人第一名),名震當時。他們的記述應該是可靠的。
??? 這就是說,八方塔始建于南北朝時期,于萬歷元年(1573)重修,清乾隆六年(1741)時雖已破敗,但從遺址仍可依稀看出昔日的輝煌。
??? 據傳,八方塔倒塌后,有位神仙征用周圍村莊牲畜,將其磚石木料在一夜之間運往聊城,修建了臨清塔和光岳樓,翌日家家牲畜皆大汗淋漓,疲憊不堪。此說當然查無實據,但寺、塔遺址僅存土方,并無只磚片瓦留存,附近村落亦無以古磚瓦修房蓋屋者倒是實情。潘龍墓在八方塔北,近看與他墓無異,然距數百步以外而望,則大于他冢。此現象有人親自查驗過,的確如此,不知何因。此墓在“文革”中被盜掘一空。
??? 八方塔臨南北要道,明清時代均設驛站,建有郵亭一座,官廳三間,左右廂房各三間。設“鋪司”一人,兵丁四人。明代四、九為市,清代二、七為市。
??? 抗日戰爭時期,八方塔是中共地下黨“堡壘戶”的集中地,冀南軍區武工隊、夏津運河支隊經常來此藏身、修整。該村為夏津縣烈士最多的村莊之一,計有八位同志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建立新中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是:王金城、宋先文、唐殿榮、孫汝林、宋清江、劉長山、王恩起、張合林。
??? 冀南軍區戰士王金城在同漢奸張棟臣的戰斗中不幸被俘,面對敵人滅絕人性的酷刑,他毫不畏懼,英勇就義,表現出可貴的民族氣節。平原縣情報站腰站站長宋先文同志于執行任務途中被捕,在夏津縣楊堤村慘遭殺害。他們的英雄事跡被廣為傳頌,激勵著人們前赴后繼,奮斗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