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岔河錦繡川風景秀麗
隋大業年間,德州城東門外有一條西南東北走向的河流——勾盤河。大業三年(公元607年)京杭大運河北段還沒開通,在山東境內隋煬帝就是沿著這條河幾次北上游玩,水陸交替,北巡榆林(今內蒙古準格爾旗東北),至突厥啟民可汗帳,大業四年(公元608年)又出長城、巡行塞外,游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風光。
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即位后,即派遣官員去采辦上好的木料,建造龍舟、鳳船、赤艦、樓船等等,為巡山玩水做準備。據史料記載,隋煬帝每次巡游,大大小小的船只多達五千余艘,船隊連綿不絕長達二百余里,船隊從東都洛陽起航,歷經50天船才發完;隨行宮女三千多人,官員和衛兵不計其數,僅拉纖的民工就有八萬多人,凡所經過的州縣,五百里內都要貢獻食物,吃不完的臨走都丟掉,不知加重了人民多少負擔,浪費了人民多少東西。當船隊來到山東境內時,因天氣大旱河水擱淺,龐大船隊難以通行。隋煬帝聽信讒言下詔:把全國所有的黍子全部倒入該條河中,以代替河水行舟。于是,全國各地州府衙門掀起了收黍、搶黍、查黍、運黍等轟轟烈烈的搶黍運動。大量征發各地民夫運黍至該河,僅在山東一帶,就征發了運黍的鹿車夫六十余萬人,各地百姓哭天喊地、慘不忍睹,全國的黍子接近消亡,形成了“黃河之北則千里無煙,江淮之間則鞠為茂草”的局面,老百姓都把這條河叫做“黍亡河”。
不僅如此,奸臣還別出心裁讒言隋煬帝下令,從各地搶來美貌的青年男女各五百名,摻雜在一起裸體給隋煬帝的龍船拉纖。由于黍子很滑,拉纖的男女青年經常滑倒,隋煬帝和奸臣們坐在船頭上看熱鬧,污穢言語不堪入耳,時常引起哈哈大笑。群眾敢怒而不敢言,此舉引起全國人民的極大憤慨。傳說天上王母娘娘見后大怒,扔了一把土把該河道淤死。玉皇大帝也派神仙下凡,幫助各地農民起義軍很快推翻了隋王朝,隋煬帝也死在了巡游途中。
隋煬帝在游玩的同時,為了便于南糧北運和加強對東南地區的控制,于大業元年,令尚書右丞皇甫議征發360萬民工開通濟渠,使洛水、黃河、泗水、汴水和淮河相通。同年10月,又征發10萬勞力,疏通山陽瀆(邗溝),將淮河與長江聯系起來。大業四年,隋煬帝為加強北部邊防的需要,下令征發100多萬民工開鑿永濟渠,“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于河,北通涿郡”(《隋書·煬帝紀》上),南接黃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南)。大業六年,隋煬帝重開江南運河,從京口(今江蘇鎮江)引長江水,繞太湖之東直達余杭(今杭州),全長800多里。至此,這條長達4000多里的大運河全線告成,第一次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的水上交通網。大運河開通后,隋煬帝乘龍舟沿大運河又多次到發達的地方游山玩水,不顧身在水深火熱中的百姓疾苦,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隨著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勾盤河成為閑置河流,又加上全國的黍子填入該河致使河床抬高數米,河水不能正常流通,久而久之該河枯竭,被歷史的塵封所淤積。古老的勾盤河淤積、沉睡了上千年。1972年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德州人民興修水利,重新疏通了古勾盤河,取名為漳衛新河。近幾年,德州市委、市政府又在漳衛新河(岔河)兩岸修建了錦繡川風景區,優化了城市環境,提升了城市品位,為人們提供了休閑、度假、旅游的好去處,使古老的勾盤河煥發出了新的青春和生機。□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