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武城縣甲馬營鎮耿時潘,有耿莊、時莊、潘莊三個自然村組成,是運河岸邊美麗古老的村落,此地有諸多風物。
九圣堂
時莊村解放前曾有一尼庵,名叫“九圣堂”。庵中供奉雜亂,牛王、馬王、關公、二郎、土地、城隍、彌勒佛、觀音、如來,是為“九圣”。人們多有懷疑,這牛王、馬王的何以能稱圣呢?所以,長期以來“九圣堂”只是在沙河灘上有點名氣,因是村庵香火,縣史少載,后人少知。
九圣堂尼眾不是一家,北屋一伙,西屋一伙。興旺時有四十幾畝田地,年年有存糧余錢。每逢臘八舍粥,或遇荒歲放糧,做些善行好事。老人們印象最深的尼人是“寬大爺”。1960年代以后出生的晚輩,只記得劉子文和還了俗的小尼萬星。現在,庵跡不存,村中僅有“廟臺上”這個地名仍掛眾口。要尋當年還俗的萬星,可于村中打聽“八奶奶”。
河決大溝
在耿莊與時莊之間有一條大溝,寬2至4丈,深丈余。現在村人誰也不記得此溝成于何年,有人說始成于清嘉慶年間,有人說最后一次河決行水是上世紀四十年代,屬沙河多次決口沖刷而成。過去,大溝內常年有水,水中有魚。溝畔,多楊柳古木,風景四季如畫。溝北沿東西一線三棵大楊樹,皆兩摟多粗,長于廟臺上、春軒爺宅前和劉先生(桂方)門外,秉一村風水。夏夜,村中男人們溝崖凳坐,悠閑吸煙,講些古來傳奇故事;村婦們一旁蒲團圍坐,說些女人感興趣的話題;村童們聽老人故事不耐煩了,脫光衣服“撲騰騰”跳進溝水里,群洗夜澡。
大溝是耿時兩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洗衣、飲牛、澆菜、和土泥房、栽葦、踩藕、養魚、種樹成梁。特別是時莊,村后沙河大堤成椅子圈形懷抱北側,村前此條大溝常年有水,鳥鳴蛙唱,是謂絕好風水之地。時莊沿溝人家,自古多出人才,府州縣鄉官階都有。1977年恢復高考后,時莊沿溝人家三年考出大中專學生十余名,幾乎囊括全村所有。
古堤遺跡
西沙河是宋朝萬歷年間黃河決口形成的故道,沙河灘則形成于明初永樂年間。沙河東堤曾于清光緒二十一年由恩縣出夫,加固龍灣至浮云寺段。由當時的恩縣縣長潘民主持,故此段河堤史稱“潘公堤”。民國十九年(1930年),又有恩縣縣長楊玉驤奉文修堤,又加固了石官屯至浮云寺段。歷史上之所以非常重視沙河東堤北段,是因為此處低洼積水嚴重,堤易潰決。其中,環耿時莊河堤占這段重要堤段的十分之七,又特別引人關注。
龍灣村位于耿時莊東南,而浮云寺則在時莊東北,沙河東堤繞過耿時莊北、西、南三面,唯東向與潘莊相隔一箭之地。沙河堤是耿時莊村的御洪屏障,村人歷代皆愛護之。幾百年風雨滄桑,沙河大堤終于完成了歷史使命,漸被村人平整建房,或墾為良田,幾十里逶迤南北的東堤,現只存時莊村北一段,也僅百米左右。此段遺堤附近,古時曾有神奇的浮云寺,有清嘉慶年間中丞鐵公判沙河糾紛案石碑,有直通運河石閘子的沙河導洪溝,現今皆已不存。只有這百米古堤,還繼續展示著沙河灘的昔日風采。
耿將軍墓
《武城縣志》明確有言:縣東北18里處有耿將軍墓。多年來,我遍查史料終未搞清耿將軍事實,至今遺憾。
原耿莊村南(因近年擴村,現已容入村中),有一片松樹林,林中有墳十幾座,其中一墳特大,雨水沖刷處可見青磚。我小時常到此拔草。古松蒼茂,荒草凄凄,林中氣氛肅穆。村人都說此是耿莊老祖,但誰也難講具體,只是每年大年初二耿氏族人前來放陣鞭炮,平時并未見有上墳的跡象,至今不知為誰家祖先,有何非凡事跡。此墓猶在,當為后人存疑。
□時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