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平原縣王大卦鎮夏家口村,至今還保存著300年前所建的響鈴灣、一步三孔橋、避暑井遺跡等,據傳那都是夏三天修建的。
??? 經查,夏氏族譜記載:夏三天乃夏家口夏氏一族四世,名增吉,字瑞征,誥授中憲大夫,又授昭勇將軍,因排行三,又財大氣粗,威震一方天地,所以外號人稱夏三天。夏三天曾在康熙三十八年修劉寧口大橋捐銀一萬三千兩,在康熙四十年修徐家橋捐銀八千兩,在康熙四十二年大水災捐米六百石,另外還有一些散捐銀糧,都記載在當時的恩縣志里。從這些龐大的數字里,我們可以想見夏三天富有的程度。
??? 我們走訪了夏家口張曰林老人(80歲)、王金剛先生(58歲)和夏春文老師(54歲)。據他們說,夏三天襁褓中不幸染上天花,貧窮的爹娘無力救治,只好把他丟在村東馬頰河岸邊,他不幸被烏鴉啄瞎一只眼睛,隨后被從此路過的尚家廟村吹鼓手抱走,為他治好病并收養了他。養父母相繼過世后,又被親生父母認領回家。命運坎坷的夏三天不忘養育恩,得勢之后,他規定婚喪嫁娶都要讓吹鼓手坐車(之前都把吹鼓手視為“下九流”,紅白事行程多遠都讓步行著吹打),沿襲至今。
??? 為了生計,夏三天當了貨郎,走村串鄉賣針頭線腦,兒童玩的撥浪鼓、日用雜品等。在此期間他救助了 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貧苦家庭無以回報,就讓女兒認夏三天為干爹。后來義女被選入宮,深得皇帝寵愛,被封為娘娘。仰仗皇恩浩蕩,夏家開始發跡。那時馬頰河北起夏家口,向南一直到十幾里之外的津期店之間,兩岸都是他家的放馬場,河里生長的蘆葦都屬于夏家。他家究竟有多少匹馬不得而知。
??? 夏三天曾在村東北角挖了六畝方圓的一個大灣,上面蓋了木板,木板下面掛滿鈴鐺,俗稱響鈴場,也叫鈴鐺灣。收獲的各種糧食都在這里打場,當雇工們在場里勞作的時候人動鈴鐺響,這樣讓勞作的人們在勞累之時也不能偷懶耍滑。他在灣西邊還修了七七四十九間客房,天下無論何人,只要投奔這里就可以免費食宿。他還在村中蓄水灣和馬頰河的連接溝上修了有名的“一步三孔橋”。 那一步三孔橋的“一步”過去也叫“一挓子”,大約一米半寬的地方,修了三個橋孔。因為一步三孔橋等工程,皇帝和娘娘御賜了很多銀兩、寶貝。
??? 我們察看了響鈴場,那兒現在已是一片洼地,其規模仍依稀可見。客房已成為一片沃土,人們在那里種植糧棉。站在“一步三孔橋”上,依稀可以看到橋下的三孔,俱為青磚所砌,因年代久遠,青磚斑斑駁駁,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幾百年來夏家口的變遷。
??? 那時,夏家在村東挖了一口大井,每當炎炎夏日來臨就把小船放進井里,一家人坐在船上避暑。井上口是個南北長約三米左右、寬約一米半多的橢圓形。井底是圓形,直徑大約6米多。井壁全是由當時燒制的青磚砌成,至今完好無損,只是為了兒童安全,井口被封住了,只留一個小口吸水,我們難以看到井的全貌。據張曰林老人講,十二道憆子的木梯橫放在井底,兩頭尚且碰不到井壁。1966年“四清”工作隊為了尋找“特務”隱藏的佩劍,八個人在井底掄鐵锨挖土竟然誰也不妨礙誰。井有多深難以估量,只聽說大井口到水面就有一丈二也就是四米。可以想見,炎夏酷暑難耐之時,人們都在莊稼地里拼命干活,赤日炎炎似火燒,大汗淋漓如湯澆,甚而至于昏死在田頭地角。而夏三天一家人安坐在悠悠的小船里,連搧扇子都不用,享受著井底的涼爽,真是窮富兩層天啊!針對這巨大的貧富差距,當年“四清”工作隊在井口的青磚上刻制了打油詩:“清朝惡霸夏三天,建井乘涼好多年,窮人受苦他享樂,一層地獄一層天。”察看井口,這打油詩依然在。□王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