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境內有不少老槐,給我印象最深的有三棵,一棵在禹城一中,一棵在漢槐公園,一棵在鄉間——白塔寺小學院內。
一中的老槐在校園西北角,樹齡據說已逾百年,其樹干挺拔有力,需二人才能合抱,樹干的東面有一處深洞,西面有一樹瘤,加上樹皮粗糙斑駁,散發著一股滄桑感。老槐的樹冠很大,枝條發達,樹葉繁茂密實,看上去頗為壯觀。槐下有塊石碑,碑上刻有《古槐賦》:“豐瘤虬根,虎踞龍蟠,枝柯橫斜,濃翠集冠,干鼎三分,黛色參天,霜皮溜雨,歷劫彌健……”槐旁二十來米處新建一個鐘亭,內懸“泰和鐵鐘”。泰和鐵鐘于金朝太和二年(1202年)在黎濟寨村鑄成,高1.85米,腰圍4.5米,中部厚2-3厘米,下唇厚8.5厘米,地周長4.9米,重達兩噸多。鐘的頂部鑄有八卦圖和“山東濟南府禹城縣黎濟寨鑄鐘”等字樣,早年懸在老城區“泰禹樓”上,鐘樓坍塌后移至文化館,1957年秋天起移至一中保存至今,屬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古槐與古鐘,相鄰相伴,相映成輝,營造了一種特有的風景。
漢槐公園里的老槐樹樹齡很長。顧名思義,這棵槐樹植于漢代,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這棵漢槐長在一個三四米高的土臺之上,樹下據說是東漢王候的墓葬群,出土過不少文物。土臺被石塊砌了一圈,形成一個高大的四棱高臺,高臺的東面新建了一座長方形的平臺,臺體和欄桿均為白色,其西端和土臺連為一體。白色平臺下,四棱高臺的東壁上貼了一塊黑色的碑體,上面刻著白色的《古槐志》:“其冠如棚,郁郁蔥蔥......”傳說北宋兵部侍郎王佑曾專程來禹城拜謁古槐,回家后仿其布局在院中植槐三株,后來侍郎的兒子王旦出任宰相,其子孫后代,不論為民還是做官,都品行端良,頗有境界。蘇東坡為此撰聯贊曰:“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
禹城城西南20華里處,有一所學區小學——白塔寺小學,我和幾個同事曾去那里進行教學視導,一下車就被眼前的景像吸引了:在校園的北側,有棵老槐靜靜佇立,樹身不算高,但樹冠碩闊,枝繁葉茂,遠遠望去,仿佛大片的綠云懸浮在半空中。在偏遠的鄉村小學里能有如此古槐,真是出乎意料。走近細看,老槐樹的樹干南側已經腐蝕成洞,剛用水泥修補過,但其枝條依然繁茂,葉片十分濃密,厚厚的樹冠郁郁蔥蔥,彰顯著旺盛的生命力。古槐的東面有兩塊石碑,碑下各有一個石龜,也許是年代久遠的緣故吧,一塊石碑上字跡已完全看不清楚,另一塊上也是隱隱約約,其內容大概與這棵老槐或者白塔寺不無關系吧。據說,學校所在的位置本是古法海禪寺(白塔寺)的舊址,當年李世民為報答司空方丈的救命之恩,撥黃金萬兩修了座九丈高的巨塔和400多個小塔。元朝初年,河南僧人了成率徒重修了白塔院。明嘉靖二十五年,本寺住持妙恒立石記載此事,并鑄成一個重達3800多斤的大鐘,掛在老槐樹西南向的樹枝上,悠揚的鐘聲,可以傳到很遠的地方。后來不知什么原因,寺廟被毀,沒再重修,白塔寺這個名字由此流傳下來,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