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云唐棗樹
在慶云縣城西北10公里處的唐棗園社區,原周尹村南,有一株唐棗樹,樹干周長4米,高6米,皸裂似鏤龍雕鳳,腹鼓腔空,可容頑童,為隋末唐初所植,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歷史,被譽為 “中華棗王”,載入《中國名勝大辭典》。
1996年,唐棗樹西南向的主枝被雷擊而折,另一主枝尚活,且長勢茂盛,初夏花開,蜂飛蝶舞,仲秋果熟,葉碧珠紅,年收紅棗若干。當地人皆稱唐棗樹為“神樹”。相傳有三個故事甚為神奇,
第一個傳說是,隋末瓦崗寨英雄羅成在此樹下曾拴馬歇涼,故又稱“羅成拴馬樁”。時值仲秋,人困馬乏的羅成席地而臥,酣睡入夢。熟棗落下砸其面頰而醒,遂吃下數粒紅棗,頓覺精神抖擻,體力大增,于是躍馬加鞭重返戰場殺敵。戰后,羅成將偶落鞍褥囊中的幾粒紅棗獻給唐王李世民品嘗。因棗兒色鮮味甘,后被詔封為“糖棗”,后世傳為“唐棗”;又因其長而粗大,形似老鴰枕頭,當地人俗稱“躺棗”。
第二個傳說是,明朝“燕王掃北”時,大兵至此,忽降大霧,使藏匿于樹下的眾多百姓免于兵燹。
第三個傳說是,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占領慶云后,見唐棗樹高大粗碩,欲砍伐運回國內,當地村民冒死相護,僵持之時忽然晴空一聲霹靂,震耳欲聾,令日本鬼子魂飛膽喪,就此罷手,唐棗樹得以幸存。歷代文人墨客對唐棗樹多有歌詠,留下大量詩詞佳作。清代康熙元年慶云知縣盧元培曾作詩《鬲津古樹》:“半畝清蔭俯碧川,滄桑歷盡勢參天。繁枝自抱風云色,貞干寧辭冰雪緣。高士結廬容嘯傲,將軍屏坐寄流連。聯珠而后知盈篋,絕勝華南第一篇。”今人亦作詩贊之:“鬲津故川水潺緩,枝繁葉茂伴千年;滄桑閱盡見興替,貞干高潔代代傳;瓦崗英雄曾系馬,燕王掃北霧彌天;子孫繁衍遍大地,留取紅果惠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