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蘆家井小區 王曉松 攝
很早以前,德州沒有自來水。人們都不習慣吃河水,日常飲用全靠井水,所以舊時德州的水井頗多,關于井的傳說也非常多,流傳較廣的有盧家井、馬家大井、三山夾一井、恩泉井、涼水井、甜井等古井的傳說……
盧宗哲歸里修建“盧家井”
傳說明朝嘉靖年間翰林光祿卿盧宗哲,自幼勤奮好學,諳于經史,《四書》、《爾雅》讀一兩遍就能背誦如流。明嘉靖七年(1528)舉于鄉,十四年(1535)中進士,授翰林院檢討。由于盧宗哲清正廉潔,政績有聲,被升為光祿卿;后因不滿奸相嚴嵩所為,被告歸里。歸里后,在今德城區新湖街道辦事處育新街筑建府第一座,并在府前修一水井,稱盧家井。井深10米,寬1.2米,水深2.5米。1985年,因城市建設,水井被填平,新建成的住宅小區,因此得名“盧(蘆)家井小區”。
大戶人家的“馬家大井”
馬家大井在今新湖街道辦事處旭升街。此井深10米余,水深3米余,井口呈正方形,約10平方米。井口鑲有木制十字形框架,間隔成4個小井口。水井兩邊各有兩塊條石,供挑水人休息所用。據知情人介紹,解放前,馬家是一大戶人家,擁有田產五六頃,宅基地五六畝,房舍近百間,建有庭院花園。德州解放后,馬家人大都遷往外地,此水井也于1956年因舊城改造而被填平。
三個房山圍成“三山夾一井”
三山夾一井的井址,位于今益民商場(現經營永和豆漿)東側,德城區人民政府辦公樓西南,建于何年何月已無據可考。此井是因夾于兩戶人家的三個房山之間而得名,即井的東、西兩戶人家的南房房山,井的背面為西戶東房房山。井臺為寬約0.75米見方的木制井臺,井深約10米,井臺與三個房山的間距約1.5米左右。井的南面為出口,出口前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小街巷,街巷的南面便是古城墻。解放前與解放初期,附近的居民大都在此井挑水吃。1958年因修建原市委、市政府大樓,水井被填平。
乾隆揮筆命名“恩泉井”
恩泉井的井址在今馬市街南頭東風路道邊上。相傳,清乾隆帝南巡,路經德州在行宮下榻,因其隨從多,所到之處,井水都被用盡。唯獨此井,水源旺盛,汲之不竭。為此,乾隆帝揮筆寫了“恩泉”二字。恩泉井便由此得名。
清涼適口的“涼水井”
涼水井現在今新華街道辦事處涼水井村。清廷命官夏季南巡,至此村時口渴難耐,命人汲井水解渴,井水清涼適口,因而該井得名涼水井。
豆腐巷里的“甜井”
甜井址在豆腐巷,此井水甜,做出來的的豆腐特別好吃。豆腐巷街即因做豆腐的多而得名。豆腐巷東側的一條胡同因此得名甜井胡同。
隨著城市的變遷,這些古井大都被填平了,井址也都壓在了房舍和馬路下面,但有關井的傳說仍在流傳,許多老人仍在津津樂道。
□記者 李娜 通訊員 田貴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