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劉王莊、家鼓、御前侍衛三個名詞并列,似有風馬牛不相及之嫌,其實不然,三者之間不僅密切相關,而且還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 劉王莊系武城縣李家戶鄉“三大莊”(含辛莊、魏莊)之一,曾是恩縣五區、劉王莊鄉政府治所,是歷史上聞名遐邇的文化村;家鼓,是該村的傳統民間藝術,相傳始于明初的戰亂時期,系因老百姓為免遭兵禍匪患,用于示警而傳遞信息,因家家皆有,故名家鼓;而御前侍衛則是指清·咸豐帝的藍翎侍衛,本村人劉國治。
◎御前侍衛劉國治其人
??? 劉國治,字承甫,山東布政使司東昌府恩縣一鄉六圖劉王莊(今屬武城縣李家戶鄉)人。據清·宣統《恩縣志》記載,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劉國治高中壬子科武進士,初任藍翎侍衛(御前)數年,后外放授山西東灘營(駐垣曲縣)都司之職。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適捻軍張宗禹部兵進山西,劉國治遂移兵入城固守。捻軍兵臨城下,輪番攻城,清軍與捻軍血戰三晝夜,終因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劉國治與知縣王國寶等俱皆殉難。朝廷聞報,下旨賜祭,予以厚葬,并賜其子孫襲云騎尉世職,入祀忠義祠。其父劉金殿又被誥贈武略騎尉,其母劉氏,被誥贈安人。
??? 以上是劉國治的生平簡介,他的死節無疑是為效忠滿清皇帝,且發生在與農民起義軍的作戰中。究竟對其如何評價,留待歷史學家去評說。在這里,筆者主要是說他與劉王莊家鼓相關的事。該村現沿用的家鼓套路,即是劉國治于清·咸豐年間,在原套路的基礎上,精心加工改編而成。
◎劉國治與劉王莊家鼓
??? 據劉國治后人講,早在他任御前侍衛時,曾獲準回籍省親。其間,他曾耗費很大的精力,用于本村家鼓的改革。原來,他雖為武進士,但頗通音律,酷愛鼓樂,尤其對家鼓情有獨鐘,于是將傳統家鼓套路去粗存精,并溶入宮廷鼓樂和軍鼓樂的精華部分,使之合三為一,終于形成了這套構思新穎、風格獨特,結構合理、層次分明的新鼓譜。
??? 經改革的鼓譜,在套路上主要有一喳喳、亂劈柴、七點、二四六墩、歸龍、接新鼓、墩鼓、老和尚、狗嘶咬、九墩八岔十八番、振六邦、五點、余糧屯、點鼓等;在打擊樂器的配備上,除多面直徑為46公分的家鼓外,尚有鐃、鈸、小云鑼、中鑼、篩鑼以及直徑為1-2米的大鼓等;在表演形式上,其表演隊伍的人數,一般少則60人,多則100-120人。其著裝開始則因陋就簡,僅用紅布或紅綢束鼓、拴鈸、襯鼓捶而已,后來發展為統一著古裝,一律古代兵士打扮。其隊形變化,或方隊,或四路、八路縱隊,亦或環環相套的圓圈隊形。每路縱隊前各配一面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之“圣獸”旗,并配有多面標志性的彩旗。
??? 整個演奏過程中,隨著節奏的變化,仿佛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并非是百人的家鼓隊,而是涌進了千軍萬馬。忽而恰似威武雄壯之師在齊頭并進,銳不可當;忽而猶如雄師在搖旗吶喊中沖鋒陷陣,勢如破竹;忽而又分列為多隊,呈里外多層圓隊,分別以順、逆時針方向旋轉,如同號旗指處,各路兵馬在移兵布陣,令人眼花繚亂,宛如陷入深奧的八卦陣中。演奏結束前,仍舊恢復到出場時隊形,好像鳴金收兵的號令一響,頓時涌現凱旋歸來的勝利之師一般。全套打完,占場時間可達近30分鐘。
◎武城家鼓被列非物質文化遺產
??? 考其鼓譜的結構及其表演的形式,軍鼓樂旋律與軍事化展示,構成其鮮明的特點,從而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如體現在鼓譜的緩急相間之分,旋律的強弱剛柔之別;表演中的編隊、行進,隊形中的分合、變換。再如,隊首高擎“四圣獸”之旗,則象征軍旅之出,有“保護神”開路;鼓樂聲中號旗的輕輕搖擺,則象征前后左右之軍移兵布陣;用力揮動,則象征全軍的進攻或者收兵等等設計,就是明顯的例證。演奏時,其特點自始至終貫穿其中,給人以氣勢磅礴、萬馬奔騰,錯落有致、跌宕起伏,精神振奮、倍受鼓舞之感。由此不難看出,該鼓譜非同一般,其中蘊藏著豐厚的運河文化和軍事文化內涵。它從改編、定型到成熟,既凝聚了劉國治的心血,也傾注了傳承人的智慧與再創造,尤其是這位行伍出身、酷愛家鼓,且又熟知軍鼓樂的御前侍衛劉國治功不可沒。
??? 多年來,他們憑借這一成熟的傳統鼓譜,打遍了城鄉各地,多次應邀到外地表演,在縣內外享有盛譽。值得可賀的是,武城家鼓(含劉王莊與東屯兩村)于2008年被列入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為確保這一民間傳統藝術之花永不凋謝,并使之愈開愈艷,世代傳承鋪平了道路。
◎殘存的“御前侍衛府”牌匾
??? 如今,劉國治連同他在故居的“御前侍衛府”,早已被歷史的塵埃湮沒,其后人珍藏的諸多包括由皇帝誥贈其父母、子孫的檄文以及劉統勛、劉庸父子的書法、字畫等在內的珍貴文物,也在“文革”中毀之一炬,唯有那“御前侍衛府”豎牌匾正面的文字,經改裝隱匿于矮吃飯桌背面,才免遭一劫。值得慶幸的是,由他嘔心瀝血、精心改編的家鼓鼓譜,雖歷經百年滄桑,卻依然完整地得以保留并傳承下來。目前,這一傳統民間藝術,正以新的生命、新的活力,展現在廣闊的群眾文藝舞臺上,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 □陳仲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