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市清真寺是德州歷史上的第一座清真寺。它于明初建于運河岸邊,周圍有董子讀書臺、安德水館驛、九達天衢等名勝古跡。寺院的建筑融古雅、簡潔、富麗于一體,系明初的建筑風格。
??? 米市清真寺正門朝東,原是個20多平方米、青磚青瓦、古樸典雅的高大門樓。門樓的脊頂上是青磚雕刻的脊檐,脊檐高約40厘米,兩頭云彩的雕花微微翹起,中間雕刻著象征吉祥的各種花卉。門外是五步青磚臺階,上了臺階在約十幾平米的小平臺上,抬頭可見兩扇朱紅大門的正上方,懸掛著一款黑底金字的牌匾。牌匾正中是正楷的“清真寺”3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左下方是幾行小字,可能是贈匾人的題惠。筆者記得是幾句詩和農歷年月日,內容記不清了,落款是“馬駿”(系贈匾者)。
??? 進了大門是3米多寬、青磚鋪成的甬路,甬路的兩邊是白灰抹面的土坯墻,墻頭上用青磚青瓦蓋頂,貌似一條約6到8米長的無頂連廊,甬路直通寺院的二門。
??? 寺院二門是磚木結構的建筑。整體小于大門,前面由青磚建成,門楣、門檻、兩扇朱紅門均小于大門,端雅而簡潔。門樓的頂部,類似大門卻沒有大門壯觀,頂部沒有磚獸雕。其內部是木結構的建筑,迎門是木制朱紅隔斷,替代了影壁,據說有重大事宜時,此隔斷可打開。平常進出都是走二門樓的兩側。
??? 寺院的院落方正,用方磚鋪地,有幾棵不太高大的蒼松,顯得優雅、肅穆。院落的正西方是巍峨壯觀的大殿。
??? 清真寺的大殿,是按照伊斯蘭教的習俗設計、修建的。坐西朝東為了穆民們禮拜時能面朝天房。大殿門前的4根朱紅立柱頂天立地,連廊下是木制雕花的欄桿,上沿光滑寬敞,人們平時可坐在上面休息。大殿系翹檐建筑,其頂部均掛青瓦,左右兩個山檐上均勻地置放著各種動物雕像。青磚雕刻的脊頂除了略高大些外,基本與大門上的風格一致,脊檐的中間是一橙黃色的寶瓶,里面插一枚金光閃閃的月牙。
??? 在大殿的前廈子下,原有幾塊石碑,上面記錄著寺院的修建和屢次修繕的情況。
??? 大殿的左右各4間平房,統稱南講堂、北講堂。南講堂原是講學用的,北講堂是阿訇辦公和接待來賓的地方。在我的記憶中,北講堂迎門的八仙桌上,擺著兩個如同音箱大小的經柜,據說是歷代大阿訇,在夜深人靜時,做“大凈”并更衣后,在微弱的燈光下抄寫的阿文《古蘭經》,也稱之為《三十本大經》。據說在山東境內是絕無僅有的,所以,被視為鎮寺之寶。要想看其《大經》,必須做“大凈”并更衣后才行。筆者小時候到寺里去,如用手去摸一摸經柜,都會遭到大人們的呵斥。
??? 大門里甬路的墻北是一排平房,系“水屋子”(浴室)供穆民們禮拜前 “換水”用的,里面有口水井。連廊墻的南側是一個方正的小院落,里面種著花草、灌木等,系宰牲用地。
??? 寺院的北頭有一個小院,有幾間北房,是阿訇和工作人員的宿舍。
??? 米市清真寺在“文化大革命”前,這個伊斯蘭教的活動場所,按著黨的民族政策,活動一切正常,各種文物保護得完好無損。
??? “文革”開始后,寺院和寺里的文物均遭到嚴重破壞。當時在任的蔡阿訇,原系馬本齋部隊的阿訇,高層領導及民間都稱其為“革命的阿訇”。就是這樣一個老革命也沒逃脫了“文革”迫害,主要“罪惡”是他保護文物。
??? 文革初,蔡阿訇為保護寺里的文物,將鎮寺之寶《三十本大經》藏到某人家。結果小人告密,不僅《三十本大經》全被搶走、燒毀,還數次對蔡阿訇進行批斗、迫害。這一珍貴的文物就這樣被毀了!不僅如此,大門上的匾額也被摘下,不知流落到了誰家。據傳,某人拿回家去當了床板,哪知在上面不僅睡不著覺,還頭痛(這只是傳說,不足為憑);大門、二門樓均被拆毀;東南角被某機關單位侵占;石碑被砸毀。
??? 更令人不解的是,“文革”期間,寺院被街道工廠使用,可那些貌似革命者的人,只管用、不維修,好端端的一個清真寺,被他們弄得凌亂不堪、四處漏雨。幸虧“文革”后,黨中央及時地落實了民族政策,該寺才獲得重生。
□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