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董仲舒與“三董”
??? 地因為名人而有名。比如曲阜,圣人孔子的故鄉,那里有“三孔”:孔廟、孔府、孔林,使曲阜享譽海內外兩千多年,至今仍方興未艾。
??? 德州是地靈人杰之地,其中歷史最久、名氣最大的人當數董仲舒。董仲舒雖故鄉在今河北省景縣,但這并不關礙董仲舒是德州人。這并不是名人故里之爭,正如孔子原籍在河南那樣。說董仲舒是德州鄉賢名人,是千百年既成的史實。首先,董仲舒故鄉在漢朝與今德州同為廣川縣,只是后來分開罷了。即便后來分開,但董仲舒的家鄉仍屬于平原郡,就是今德州。也就是說,董仲舒仍是德州人。在明代《德州志》中,就把董仲舒作為鄉賢名人立傳,這是不可改變的歷史。
??? 更重要的是,董仲舒常年在德州讀書、授徒、研究天人學問,留下永久的“董子讀書臺”,還有后來的董子祠、董子書院,這些都成為德州對董仲舒的永遠紀念。而這“三董”,作為德州的歷史驕傲,是千百年來德州的文化地標。歷朝高官文士對德州“三董”頌詠不已,使德州名播四海,令人向往。
??? 舊《德州志》記載歷代頌詠董仲舒的詩文,最早的是元代葛羅祿迺賢的《陵州五言律》。葛羅祿迺賢是元代著名詩人,是“江南三絕”之一。他曾乘船沿運河過德州,沿途看見村落荒涼,聽說這里久已絕糧,不禁傷詠“何人肯憂國,得似董賢良”?其后歷經明清民國,舊志中有記載的吟詠“三董”詩文不下幾十篇。新中國成立后,1960年3月初,胡耀邦到德州視察,還曾親切地詢問董子讀書臺的情況。
??? 在明嘉靖《德州志》記載的德州“十景”中,“書臺夕照”便是其中之一,另外還有21首頌詠“三董”的詩詞贊語。這些詩詞的作者多是明代高官文士,其中有全國最高監察機構的長官、南京都察院右都御使陳鳳梧,有明廷戶部官員,有山東布政、按察兩司官員,還有國子監祭酒嚴嵩。嚴嵩在歷史上是劣跡斑斑的人物,那是他晚年的事。他來德州時還是國子監祭酒,是全國最高學府的長官,在德州寫下了《董子書院》詩,是對董子書院的高度贊賞,不因他后來弄權而失色。
◎德州“三董”的史實疑惑
??? 德州“三董”如今家喻戶曉,但有些說法在德州文化學術界莫衷一是,有著太多的歷史之謎。
??? 比如“董子讀書臺”碑,都知它在明正統六年(1441年)重修德州文廟時發掘而出,重新復立,但初立于何時?
??? 再如董子祠,比較一致的說法是在州城西門外的衛運河東岸,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知州馬明瑞從城內移建,那么它為何人何時所建?
??? 還有董子書院,萬歷知州馬明瑞移建董子祠,旁建醇儒書院。但比明萬歷早一百多年的明嘉靖年間,就有了《董子書院》詩,這又該作何解釋?
??? 對于“三董”的這些疑問,德州歷史上很多文人學士為之求索。康熙年間,田雯以考證德州歷史見長,但在其著作《長河志籍考》中也沒有明確的記載,對“董子讀書臺”只說德州是董子讀書之處,有此碑是合乎史實的。對董子書院,他考證認為,明成化二年(1466年)封董仲舒為廣川伯,從祀孔子,此書院之所以設矣。這只是考證設書院的歷史背景,而缺乏董子書院設立的史料記載,也難完全解釋它的初建之謎。
??? 清乾隆年間編纂的《德州志》,記載了豐富的史實資料,但對許多歷史問題的考證仍有欠嚴謹。在該書中,稱“董子讀書臺”碑是隋碑,說“董子書院”大約在唐宋金元就有了。
??? 這些說法,都沒有史料依據,就武斷地推測下結論,乾隆德州進士李有基對此十分氣憤,他在《德州新志考誤》中反駁說:說書臺碑是隋碑,漢晉唐宋獨不能作此碑嗎?說董子書院從唐宋金元就有,無此文理。唐代內庭才有書院,郡縣沒有書院之稱,到了宋代以后才有之。
??? 這些關于“三董”的難解之謎,一時間成了打不清的學術官司。
??? 在明嘉靖《德州志》中,有一篇程敏政撰寫的《董子祠記》,寫于明弘治九年(1495年),對董子祠做了較系統的沿革記敘。程敏政是當時官太常寺卿,是明廷翰林院的掌門人,掌皇帝制誥、國家修史等事,是全國文苑與學術的泰斗。如此頂尖的人物為董子祠作記,也表明了董子祠的重要地位和影響。
??? 程敏政還有許多軼事,他十歲時就被稱為“神童”,被巡撫推薦給朝廷,明英宗見后大喜,破例讓他進翰林院讀書。中進士后以學問廣博為名,官至禮部右侍郎。他還與唐寅有段不尋常的故事,先是他見到唐寅考舉人的試卷后大加贊賞,接著又主持弘治十二年(1499年)的會試,唐寅即在其中。不料試題泄露,程敏政被劾與唐寅通關節而下獄,出獄后被勒令退職,憤懣而終。《明史》記載認為他是受人排擠而遭禍。世人多知唐伯虎,而不知有程敏政。
??? 但程敏政的《董子祠記》卻一直流傳下來,但他寫此文時并不在德州,而是在北京應林元甫、鈕清請求而寫。林元甫是山東布政司參政,鈕清是山東按察副使,都是相當于副省級官員。程敏政寫《董子祠記》主要靠林、鈕的情況匯報。林、鈕二人雖領導了德州董子祠的修建,但對“三董”的歷史沿革未必了如指掌。比如董子祠重修時,董子讀書臺、董子祠、董子書院三位一體,集中于董子祠中,但《董子祠記》中居然沒有提到董子書院,導致后人對董子書院說不清楚。
??? □水畔杉 供稿 記者 潘曉泉 整理 崔忠偉 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