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影 崔忠偉
◎過去的船舶及船舶修造
??? 船舶,自1855年以來,京杭運河南北分段通航至新中國成立前,航行于北段航道中的船舶,其類型主要是木帆船,其次是小劃子。其噸位,小者10噸以下,大者100噸以上,據1940年統計,德州、臨清兩地共有船舶396只,10噸以下51只、100噸以上8只。其中,30—70噸176只,占全部船舶的百分之49%。
??? 1940年前后,德州港偶然有小汽艇出現,可算是在德州出現最早的機動船只。
??? 新中國成立后,船運事業空前發展,船舶的數量、噸位等也在隨之變化。1951年,德州有船40只,計2101噸,平均噸位為52.5噸,最大船舶噸位為100噸。1952年,學習推進了前蘇聯的一列式拖帶,木帆船逐步地廢帆改拖,成為木駁船,到1963年,木帆船全部被淘汰。1956年,駁船、帆船發展到470只,計24381噸位。1959年擁有船舶最多,共計533只,計27110噸。1963年有了載重192噸的大駁船。1976年駁船平均噸位已達90噸。
??? 自1952年試行拖帶后,拖輪的發展也很迅速,1956年有拖輪7只,計390馬力,最大的為60馬力,拖輪最多的年份是1964年,有33只,計2590馬力。馬力最大的拖輪是1977年出現的“魯拖301”,有300馬力。
??? 德州港的船只大體分五類:一是木帆船;二是駁船;三是機船;四是挖泥船;五是高纜拖帶船。高纜拖帶由我市老船公柴天太發明創造,既安全又經濟,德州至臨清,比原來低纜拖帶節約時間兩天,為水運節約大量資金。
??? 自1965年后,航道連年枯水,船舶或外調,或報廢,至1980年船舶全無。
??? 船舶修造工業,據明朝《漕船志》記載:“永樂年間,衛運河二廠督造運船。宣德年間,德州城內水運工業有德州廠,德州左廠,此是衛運河廠設在德州的兩個修造船的分廠。”何時消失無考。清朝,衛運河之船舶皆有江廣調撥,“撥之后,仍有原管州縣水次受管,原撥船由江廣等省排造,解送天津,交分管州縣驗明,接受時取具經營州縣保固十年印章,由道員加印送部。”此時,在京杭運河北段的館陶、臨清、德州、天津等地都有不少修造船舶的作坊、工廠散于民間。至1920年,江南船戶周四海之孫周庭芳、周庭安兄弟在天津西營門玉容船廠建成110噸木質對槽船1艘。1926年至1949年,有文字記載此船有8艘,德州僅有一艘。
??? 衛運河自1957年由山東、河北、河南三省分管后,為發展衛運河山東段船舶工業,由省投資1.5萬元,在德州建立船舶保養廠。廠址在衛運河西,勝利橋南,占地3886平方米,建廠房838.5平方米,職工20余人,機械設備3臺,1959年在楊家圈村北建新廠。1960年建成占地18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557015平方米的新廠,設備發展到30余臺,職工增至200余人。后改成衛運河航運局船舶修造廠。1968年船舶修造廠試生產鏟車,抽調部分人員和設備在德州港500平方米倉庫作為車間,負責修造船。職工45人,稱船隊保修組。1970年8月,船隊保修組由港區遷出與木舶修理合為船隊保修隊,共有職工179人。后又稱衛運河航運局船舶修理廠,直至1981年5月正式并入港機廠。
◎曾有的港航監督與組織管理
??? 清代掌管漕運的為“漕運總督”,掌管漕運、堤防、疏浚等全部事宜,清光緒三十一年,廢漕運,裁河督,衛運河系幾乎處于無政府狀態。七七事變后,日軍侵占山東,1939年4月,華北偽政權“中國臨時政權”和日本“興亞院華北聯絡部”簽訂《華北陸上交通和內河航運協定》,確讓日本“華北交通株式會社”在中國華北地區交通運輸的統治地位。
??? 為管理華北水運,在會社所屬濟南鐵路局內設水運部,下轄濟南航務所,航務所管9個分所,屬衛運河系的有德州、臨清分所。德州分所有工作人員20余名,另有管船辦事處,有工作人員6人,主要業務是辦理船舶登記、檢驗、丈量、發放航行登記證等。1945年日本投降后,德州所自行解散。
??? 從1946年起,晉、冀、魯、豫邊區人民政府在衛運河上設航運機構(光華運輸公司),但無航政。1949年2月,“華北內河航務局”在德州設立“衛運河航政管理處”,下轄航政,主管航政業務。
??? 1952年2月,根據交通部政企合一的政策,衛運河各分公司與航政合并,德州航運改為“港航監督”。1957年7月,衛運河三省分管后,德州、臨清合并為德州航運辦事處,內設港航監督科。1963年8月成立“衛運河港航監督”,在臨清、館陶、武城、四女寺等設航運站,各設監督員。1981年,衛運河港監撤銷,人員隨航運局并入德州汽運公司。
??? 港務監督的任務一是負責船舶登記、掛牌;二是船舶進出港口登記;三是船舶檢驗。
??? 衛運河水運業工會,1949年成立于德州港,為德州市總工會的派出機構,對外稱“船運工會”,1952年“華北內河航運管理局”,將德州“船運工會”劃歸“天津海員工會”領導,稱“天津海員工會德州分會”。1956年有會員2113人,占職工總數的90%。1957年劃歸省交通廳,1959年劃歸聊城專署,1967年工會組織停止活動,12年后工會恢復。1980年1月,德州航運局改稱“山東省交通廳衛運河航運局”,由于長期枯水斷航,船員外調,會員隨之減少至1500余人,1981年并入德州汽車運輸公司,海員工會至此結束。
??? □卞錫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