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碼頭
原兵工廠舊址,一座不知建于何年代的小樓。
過去的喧囂已成往事,如今的運河岸邊充滿靜謐,圖為一位老人在河邊垂釣。
新港街是位于德城區“鐵西”的一條小街,它東西走向,一頭靠近運河碼頭,一頭通向老鐵路宿舍,北邊不遠即是魯西地區重要的蔬菜集散地黑馬菜市場,東南角則是著名的黑馬大市場和齊魯古玩城。雖然不是城市的主干道,但這條古老的街道周邊,早已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而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運河碼頭:尚未遠去的歷史
新港街西首直抵一家大型單位,而這片地方再向西,則到了運河岸邊。站在東風路的運河橋“勝利橋”向北眺望,可以看見這家單位的背后、運河東岸的岸邊,每隔一小段就有一個伸向河中、高高架起的平臺,它高十余米,長十余米,伸向河中的一端還有一個漏斗形的東西——這就是曾經的運河碼頭,而碼頭與新港街之間的這片區域,就是曾經的德州航運辦事處。
據記載,德州境內的運河原為漢屯氏河,隋代時稱為永濟渠,至元開通會通河后,臨清以北至天津海河的一段被稱為衛運河。由于首都在北京,關外各省進京出京的物資都要從這條運河水路運輸。因此,明清時期的京杭大運河繁華異常。運河沿岸的淮安、徐州、臨清、德州,成為朝廷設置的四大漕粟轉運倉口基地;而德州這個距京師最近的倉儲轉運基地就顯得尤其重要,德州也就因為這樣獨特的地理位置而被譽為“九達天衢,神京門戶”。清代晚期,運河黃河以北到臨清的一段因為淤塞而停航,臨清以北仍然通航。民國以后,衛運河與鐵路、公路相銜接,成為兩岸小麥、玉米、棉花、煤炭、食鹽等物資的重要運輸渠道,年貨運量在77萬噸以上。德州地處衛運河中段,是津浦、德石鐵路交叉點,又是德石鐵路的始發點,成為重要的轉運點和集散地,年貨運量、周轉量、吞吐量都占衛運河各港口的第一位。建國以后,德州設立了專管運河航運的航運辦事處,直接下屬于山東省交通廳。1965年以后,由于上游地區降水不斷減少,農業用水量不斷增加,衛運河河水漸漸干枯,通航也漸漸停止。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運河碼頭仍然孤獨地矗立在岸邊,似乎在提醒人們不要忘記那段離我們尚不十分遙遠的歷史。據老人回憶說,運河通航期間,大量的煤炭和建材通過這里裝船,然后再運往沿河各地。碼頭的前身為木制,后來改為現在的混凝土制作,上面巨大的鐵制漏斗就是專為往船上裝煤、灰、沙、石等散碎貨物時用的器件。據說,1972年上海電影制片廠拍攝根據德州籍作家郭澄清的長篇小說《大刀記》改編的同名電影時,有幾場戲還在這里拍攝的。
◎船夫故事:不堪回首的記憶
“沖滿了~咳!跑遠了~咳!跑一天~咳!沖到尖~咳!”這種早已經幾十年聽不到的號子,曾經咳呦咳呦地響徹運河兩岸,它記錄了運河船工、碼頭工在建國前那段不堪回首、充滿血淚的記憶。
那是一個極端混亂的年代,戰亂不斷。外國侵略者、各路新舊軍閥的各種黨政、軍、警、憲、特以及惡霸、土匪在運河上肆意橫行;船主資本家對船工進行殘酷剝削……在這種情況下,船工經常早上三四點鐘起床,晚上八九點鐘靠船,每天勞動十六七個小時,風雨無阻,所得工資卻十分微薄。有一首民謠十分形象地描述了他們的生活:“遠望大明星(披星戴月起來干活),近望黃橙橙(指船)。一看鍋里飯,苦面窩窩蘿卜纓?!痹谀莻€混亂的歲月里,船工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其他的就更是免談。裝卸工人的生活也很苦,不但披星戴月,每天幾百斤的貨物壓在肩頭,所得的微薄工資還被貪心的把頭盤剝,所剩無幾,連頓飽飯都吃不上。
抗戰時期,日軍為了在運河水運上做到“以華制華”,利用碼頭上舊有的傳統幫會組織參與航運管理。這些幫會雖然受控于日偽政權,但他們也需要維護自身和船民的利益。有一年夏天,一些船民想把給日本人運米時撒漏在船艙鋪艙板下面的潮濕稻米賣掉,換點錢打發漢奸們的敲詐勒索,不想卻被惡霸以偷盜日本人的稻米為由,送到日本憲兵隊建于關押。幾名逃脫的船民回到德州,向幫會首領蘇子明求救。蘇子明與多方正常交涉,再三爭辯、懇求,請求放人,但均無效,僵持中,他亮明了自己“德州船主公會會長”、“安清幫組織大字班幫內負責人”的身份,日本人才馬上放人。出獄后的船工后來回憶說,他坐牢整整53天,前三天日本人完全沒給飯吃,后來也只給了些發霉變質的東西讓他們勉強充饑;日本人“審訊”他們時,也用盡了各種酷刑進行逼供。
解放后,船工、碼頭工終于不再受壓迫,他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政治上也有了地位,為了便于工人工作,新港街南面還建起了德州航運辦事處航運工人宿舍區(即新港小區),幾年前,這里又把舊小區拆掉,為曾經的航運工人們蓋起了一個新小區。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早已經成為了越來越遠的歷史。
紛繁熱鬧:工廠、市場和宿舍
提到新港街,最重要的當然是碼頭,因為當初如果沒有碼頭,一切都無從談起;但與這條街道相關的卻并不僅僅是碼頭。
新港街西段的北面現在正在建樓,聽老人們說,這里曾經是一座兵工廠,解放以后這里成了打包廠,把蓬松的棉花用機器壓緊、打包,然后送上碼頭,運往運河沿岸各地。翻開歷史資料一看,這座兵工廠來歷還頗有些不凡:它的前身“德州北洋機械制造局”,始建于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至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關閉,是袁世凱將1900年被八國聯軍破壞的天津機器制造總局(李鴻章始建于公元1867年)的機器移到德州來開辦的。據說這座工廠占地七百余畝,內設九個處室和13個分廠,還有專門的武庫和防護營,在建廠之初就有工人5000余人。這里的工人是德州最早的產業工人,早在1916年,他們就曾為了反抗壓迫舉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罷工。罷工斗爭勝利后,領導斗爭的兩位工人代表就遭到了迫害,其中的一位壯烈犧牲,另一位則在其他工人的掩護下逃脫。1925年“五卅”運動時,兵工廠的工人還向上海匯款三千元進行支援。1925年冬,軍閥張宗昌將兵工廠遷至濟南,其舊房舍在國民黨時期和日偽時期一直用于兵營,駐扎軍隊,1947年開始漸漸拆除。
新港街中段往北不遠是魯西北最大的蔬菜水果等農副產品的集散地之一的黑馬菜市場;往東南方向則直接靠著黑馬零售批發市場,再向南不遠處,就是影響力已經跨越省份,達到河北、河南、安徽等省份的齊魯古玩城。除此之外,新港街上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物流公司,其中有的還是由過去的航運辦事處的人經營的。碼頭雖然早已停用了,新港街及周邊的貨物集散和流通卻依然繁忙熱鬧。
新港街東首與老鐵路宿舍和鐵路招待所相望,在這個地方向東南方向眺望,你已經可以看見火車站廣場北邊酒店的尖頂了——一頭能接近運河碼頭,另一頭能湊上火車站的身影,這條街道不能說沒有特色。也就是這個特色,成就了這條街道的繁榮,使它和周邊地區在如今運河早已停航的情況下,仍能保持相當的活力。隨著運河大開發的一步步展開,相信這里也必將以更為嶄新的姿態迎來展示自己的豐姿。
□記者 王曉松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