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收藏家協會秘書長馬愛民先生向記者展示了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間的五張電影海報。從每張電影海報上,你不僅能了解到一些關于德州的人和德州的事,更能從中觸摸到德州的風土人情、人文精神,以及漸行漸遠的歷史……
電影海報的集藏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并迅速在世界各地風行。近10年來,收藏電影海報已經成為眾多藏家及投資者熱衷的收藏項目。我國的電影海報收藏也是方興未艾,電影海報的藝術價值、史料價值、市場價值也得到了廣大藏家的共識。
不過,馬愛民說,雖然上述五張電影海報的市場價值有限,但對德州的文化收藏和地域文化研究來說,卻有彌足珍貴的意義。據馬愛民初步統計,這些電影海報,是上世紀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發行的故事片電影中,僅有的五張關于德州人和德州事的。
《大刀記》:德州人文風情的集中展現
1977年上映、著名演員楊在葆主演的電影《大刀記》,根據寧津作家郭澄清的同名小說改編,主要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德州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體現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塑造了抗日英雄梁永生(楊在葆飾)這一經典藝術形象,并紅極一時。這張電影海報上手拿大刀的人就是電影主人公梁永生。
著名作家郭澄清是寧津時集鎮郭皋村人,創作《大刀記》時,盡管他已任山東省文化廳黨組成員、山東省創作辦公室主任,但是,他大部分時間依然生活在故鄉寧津的三間小土屋里,對家鄉人民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諳熟于心。
由長篇小說改編電影,可謂“八易其稿”,歷經艱辛,劇組成立后,深入到寧津體驗生活,對當地的文化和人文風情有了進一步的切身體會,而且電影的主要場景就設定在寧津的柴胡店。
劇組成立后來到寧津縣布置外景并體驗生活,演員們被分開住進農戶,了解寧津的風俗民情,體會《大刀記》劇本中的情節內容,甚至還要武術師傅教一些大刀武術套路,就這樣一住就是一個多月。這對包括楊在葆在內的演員塑造好銀幕形象有著積極的作用。例如,在梁永生參加了八路軍后回到家和翠花見面的場景中,導演較好地拿捏了德州人那種含蓄樸素的情感表現方式,在特寫鏡頭中,通過人物的眼神展現了人物的內在激動喜悅中還夾雜著無限的思念、委屈等復雜的情感。“天上的北斗亮晶晶,地下的運河水清清……”電影主題曲《運河兒女心向黨》,不僅唱出了地域風情、人文精神,更唱出了德州人民對黨的一片忠誠。
《紅牡丹》:德州雜技馬戲團精彩亮相
1980年上映的《紅牡丹》,編劇閻豐樂,主演姜黎黎,講述的是舊社會馬戲明星紅牡丹及其師妹的坎坷經歷和悲慘命運。當年電影轟動全國,并走紅世界五大洲許多國家。由蔣大為演唱的主題歌《牡丹之歌》更是廣為流傳,至今不衰。不過,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德州雜技馬戲團在電影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008年10月,編劇閻豐樂在報紙撰文《我寫〈紅牡丹〉就像做了一場夢》,回憶了電影《紅牡丹》從創作到紅極一時的傳奇過程。閻豐樂是河北吳橋人,耳濡目染,從小深受吳橋及寧津雜技藝術的熏陶,打算寫一部讓世界上男女老少都喜歡看的雜技、馬戲、猴戲、狗熊戲、人獸合演武打娛樂的電影。
劇本寫成了,長春電影制片廠廠長蘇云把閻豐樂邀去,親自面談。雖然很感興趣,但蘇云說,“文革”中,“造反派”把馬戲、猴戲、狗熊戲看成雜技老板的搖錢樹,是資本主義道路,都砸亂了,沒有動物表演怎么辦?閻豐樂說:“山東省德州雜技馬戲團沒砸亂。‘造反派’揪斗雜技團‘走資派’,狗熊、猴子撲上去咬‘造反派’,咴咴嘶叫的馬也抬起前蹄子踏‘造反派’。‘造反派’被馬踏怕了,被狗熊、猴子咬跑了。”當時閻豐樂是山東省文化廳藝術處處長,領導劇團,也領導雜技馬戲團,就讓德州雜技馬戲團協助長影拍這部電影,而且在一些高難度的動作上,德州馬戲團的演員還為長春電影制片廠做替身演員。
就這樣,經過周密策劃,新中國成立后第一部雜技馬戲娛樂武打電影《紅牡丹》很快拍成了,德州雜技馬戲團為電影做出了獨特的貢獻。《紅牡丹》這張電影海報下方的那些馬匹即是當時德州雜技馬戲團的。
《佩劍將軍》:德州籍演員項堃的經典之作
1982年,一部由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項堃(飾嚴軍)、王尚信(飾賀堅)參演的電影《佩劍將軍》,曾風靡大江南北。故事發生在淮海戰役前夕,打入國民黨內部的我黨地下黨員、擔任第三綏靖區副司令的嚴軍,與同為副司令的結拜兄弟賀堅,聯手潛伏,經過一系列艱苦卓絕的明爭暗斗,率部成功起義,為淮海戰役的勝利做出了很大貢獻。
電影中嚴軍原型為何基灃(1898-1980年),字芑蓀,河北藁城人,1939年1月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被黨中央派遣到國民黨軍隊開展工作,曾先后任第七十七軍副軍長、軍長等職。
著名演員項堃(1915-2009年),原名王象坤,原籍德州,他沒有進過小學,自學成才。主要電影作品有《南征北戰》、《三年》、《烈火中永生》、《大河奔流》、《佩劍將軍》等,主要話劇作品有《日出》、《雷語》、《風雪夜歸人》等。在電影《南征北戰》中,“張軍長,看在黨國的分上,拉兄弟一把!”這句膾炙人口的臺詞,讓“張軍長”的形象家喻戶曉。據了解,雖然項堃多次出演反面角色,可在生活中,他卻是不折不扣的大好人,是好丈夫,好父親,好同事,很多電影演員都得到了他無私的教誨。
據馬愛民介紹,《佩劍將軍》海報上嚴軍騎戰馬的人物形象,是德州籍演員首次登上電影海報的畫面,因而彌足珍貴。
《蘇祿國王與中國皇帝》:蘇祿“王魂”永駐德州
1987年北京電影制片廠、菲律賓文化中心聯合攝制了故事片《蘇祿國王與中國皇帝》。影片主要內容是,明朝永樂15年,皇帝朱棣御駕親征西北,一統天下。在班師凱旋途中,他做出奉行“不征南洋十五國,遣使修好”的對外政策。蘇祿國君為了國家的永久和平,親自率艦隊啟航出訪中國,路途上經歷了許多險阻。最后,在歸國的路上,蘇祿國王不幸病故在德州,朱棣下旨為東王舉行盛大的葬禮。
這部歷史大片曾獲得我國華表獎、金雞獎等多個獎項。據該片導演介紹,1987年,著名演員王心剛(飾朱棣皇帝)拍完這部電影后,因種種原因,就再沒有走上銀幕,所以這部電影也是王心剛的告別之作。
今天,蘇祿王墓坐落在德州市德城區北,是中菲友好歷史的見證。1997年,蘇祿王墓被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蘇祿國王的英魂永駐德州,蘇祿王墓作為我市的著名歷史文化景點,每年都會吸引無數海內外游客游覽。
《七七事變》:生動刻畫抗日名將宋哲元
1995年,為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五十周年,長春電影制片廠推出電影《七七事變》,講述了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后,全國抗戰開始的前后經過。
七七事變爆發后,29軍通電全國決心抗戰,軍長宋哲元、副軍長佟麟閣、師長趙登禹親臨戰場,給日軍以重大打擊。宋哲元為保存實力撤退,張自忠只身留在北平,與日軍周旋。震驚世界的七七事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歷史事件,影片把這個重大歷史事件通過人物的刻畫,通過戰爭場景的描繪再現出來,讓人們重新把這一秘密經歷了一次。據了解,每年的7月7日,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都會播出這個電影。
宋哲元(1885-1940年),乳名宋室,字明軒,樂陵縣趙洪都村(今屬樂陵市)人。酷愛讀書、敦厚沉毅、不茍言笑、處世謹慎、生活簡樸、作風樸實、尊重文化、愛護人才,他治軍嚴謹,作戰勇敢,為西北軍五虎之一,馮玉祥對他十分賞識,稱贊他“勇猛沉著”“忠實勤勉”“遇事不茍”“練兵有方”。毛澤東曾對宋哲元的抗日功績作了高度評價。在這張電影海報中,最上方的人物就是由吳桂苓扮演的宋哲元將軍。
直到今天,家鄉的人們始終對宋哲元將軍懷著無限崇敬和懷念之情。2006年,我市知名書畫收藏家李玉才聽聞杭州有拍賣宋哲元將軍的書法作品,他當機立斷,一路馬不停蹄趕到杭州,當時作品底價不到三萬元,最終李玉才以七萬元的價格購得,如獲至寶。“無論從同是家鄉人的角度,還是從作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來說,都物超所值。”李玉才說。
□記者 陳廣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