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侗紀念館。
邢慈靜作品:《荷花鷺鴛圖》
邢慈靜作品:《如來佛》
閱讀邢侗寫給朋友的札記,忽然發現關于邢慈靜另一個兒子馬天行的記載,萬分興奮,夜不能寐,急忙將之前寫的文稿作了修改,寫成此文,以更加全面地研究邢慈靜。
邢慈靜,號蒲團主人,蘭雪齋主,山東臨邑人。她自幼聰慧,悟性超群,工書法,善繪畫,尤精白描觀音,律詩情真意雅,博學多才,深受世人的喜愛。
邢慈靜出身名門閨秀,共兄妹十人,她排行第八,與兄長邢侗年齡相差22歲。邢侗最喜愛慈靜,不稱其名而直呼“八妹”。邢慈靜直到28歲才嫁給武定府人、新任山西大同知府馬拯。后來馬拯升為貴州左布政使,邢慈靜攜幼子隨行。馬拯到貴州不到半年,就因勞累過度吐血而亡。邢慈靜親護夫柩,沿水路數千里北歸,數次遭遇狂風惡浪,邢慈靜哭道:“柩存人存,柩亡人亡。”歷經千難萬險返回故鄉,葬馬拯于武定府馬家堤口,邢慈靜有詩哀悼曰:“當年若穩隆中臥,不到秋風五丈原。”
◎親扶夫柩,感天動地
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邢慈靜的丈夫馬拯升任貴州省左布政使,邢慈靜認為貴州路途遙遠,戰事連綿不斷,預感丈夫去貴州省任職兇多吉少,屢次勸說丈夫辭官歸里,無奈,馬拯不聽邢慈靜的勸說,堅持赴任。邢慈靜無可奈何,只好跟隨丈夫遠赴貴陽。果然,馬拯在貴州參加了多起平定紅苗叛亂的戰役,出生入死,親臨前線指揮,不幸中了瘴毒,醫治無效,吐血數碗,不幸病故。邢慈靜斷發毀面,親扶夫柩,沿水路數千余里,歸葬其夫于武定府馬家堤口。
邢慈靜這次扶柩返鄉之前,為了防止丈夫的遺體在路途中腐爛使用了棺柩,并且在棺柩里放了防腐的水銀,因為馬拯是回族,邢慈靜因此違反了伊斯蘭教規,馬拯的族人不同意將他埋葬在馬家堤口祖墳。邢慈靜悲痛欲絕,只好將丈夫遺體單獨另葬一處,這就是惠民縣馬拯墓為何孤零零只有一座孤墳的原因。
不久,邢慈靜親自撰寫《為夫請恤疏》,攜幼子赴京為丈夫求恤,要求參照“貴州右參議王重光奉命采木病故于任上,皇帝賜祭一壇,加贈太仆寺卿”的例子,追贈馬拯。萬歷皇帝受到感動,下詔賜祭一壇,追贈一級。
邢慈靜千辛萬苦返回武定府馬家堤口之后,又獲悉根據伊斯蘭教規,夫妻死后不能同葬一穴。邢慈靜悲憤填膺,萬念俱灰,因此,才將長子馬天行留在馬家堤口繼承家產,自己攜帶僅有四五歲的幼子落籍娘家。在臨邑寫下著名的《追筆黔途略》,描寫了孤兒寡母,單帆孤舟,飄泊在二千里危山險水的艱難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