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人生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增補為廩生;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考入濟南書院;
光 緒 三 十 年(1904),轉入山東優級師范;
宣統三年 (1911)春,參加北京學部復試,獎給舉人,為七品京官;
1912年任山東提學司科員,后改任省教育報主編;
1913年秋,會同劉冠三、鞠思敏、于明信等創辦濟南私立正誼中學,任義務教員;
1914年5月赴日本考察日本教育;
1915年,任聊城省立第二中學校長;
1918年秋,當選為山東省議會議員,并在家鄉創辦私立 “強恕學校”;
1919年夏,任山東省立一師附小 (濟南師范學校附屬小學)主任(校長);
1922年任山東省立一師校長。
1925年12月25日,在紀念云南反袁護國起義十周年大會上發表救國救民的演講,觸犯了山東省政府當局。次年2月被省教育廳撤銷一師校長職務。
1927年1月,加入國民黨, 4月于武漢參加北伐軍, 5月升任國民黨山東省黨部指導員;
1928年先后在曲阜省立二師、濟南省立一師、聊城省立三師、濟南高中任歷史教員,期間撰寫出版 《三民主義教育實施之研究》一書。
抗日戰爭,隨山東聯合中學學生徒步南撤到湖北、四川,任教師服務團團務委員;
1943年任教于四川綿陽國立六中;
1946年返回濟南,先后在濟南中學、正誼中學、齊魯中學任教。
建國后,歷任濟南市第一中學校長、濟南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副主席,山東省第一屆、第二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山東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山東省人民委員會委員,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政協山東省第一屆、第二屆委員會委員,第三屆委員會副主席,山東省地方志委員會副主任;
1958年,被認定“有嚴重的反黨反社會主義的言行”,被撤銷其人大代表的資格;
1960年2月,在周總理的過問下,恢復省政協副主席的職務。
1967年9月11日,病逝于濟南,終年85歲。
在山東教育史上,齊河晚清舉人王祝晨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王祝晨多年擔任中小學校的領導工作,具有超前的現代教育思想和理念,堅持自編新式教材,組建男女搭配的教師隊伍,主張男女平等的受教育權利,邀請中外文化名人進校演講,組織學生演講辯論,充實學校圖書館、實驗室,使濟南乃至山東省的現代教育得到蓬勃發展。加之他體態胖大,人送綽號 “王大牛”。
王祝晨 (1882-1967),原名王世棟,齊河縣安頭鄉王舉人莊人。其家族在明初由河北棗強縣遷來。
特立獨行
王祝晨為山東教育界元老,其種種特立獨行,正是山東現代教育的肇始。從男女生同校同班、白話文入課本、女教師登講臺,到促成山東第一位女留學生赴美……不管在山東留學史上還是教育改革史上,都是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1919年夏,王祝晨任山東省立一師附小主任。一師附小是省立一師學生的實習園地,分初小和高小兩部,教學內容和方法還比較陳舊。教師和學生都是清一色的男生,教材是清一色的古文教材,這些都阻礙著小學教育的發展。
王祝晨任主任后,對附小進行了三方面的革新:第一,在社會上公開招聘女教師,并實行男女同工同酬;第二,公開招收女學生,實行男女生同校;第三,成立小學教材研究會,推廣白話文教學,自編白話文活頁教材,成立山東省白話文教材的編輯中心。期間,王祝晨還親自率領附小教師利用暑假機會,去北京、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小學參觀學習。
1922年,王祝晨升任濟南省立一師校長。他首創全省體育、藝術專修科,主編《一師周刊》。他通過邀請名人專題講演,組織學生演講辯論,充實圖書館、實驗室,組織文體課外活動等,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他積極參加愛國運動,支持學生的愛國行動,提倡新文化,發起組織 “尚學會”,并主編會刊 《文化新介紹》。
在邀請名人進校講演中,王祝晨力邀印度大詩人、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泰戈爾到一師講演,成為轟動一時的頭等新聞。 1924年初,王祝晨打聽到印度詩人泰戈爾要到中國訪問考察的消息,費盡周折,將泰戈爾和徐志摩請來濟南為師生演講。 4月24日下午2點半,一師的大禮堂內已是座無虛席,甚至連禮堂內走道、窗臺上都擠滿了人。此外,王祝晨還邀請美國教育家杜威以及國內知名人士胡適、冰心、周作人、楊杏佛、李石嶺等人來校講學,使師生開闊了視野、走近了名人、活躍了學習氣氛,對學生立志成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王祝晨在學習西方問題上有清醒認識。他認為中華民族只有認真學習吸收世界上的先進文化知識,才能擺脫近百年來形成的積貧積弱和屢屢受列強欺負的局面。因此,他不僅力主改革中國的教育制度和教學模式,還對派遣學生赴外留學的事情特別重視。早在聊城省立第二中學工作時,曾資助學生孫清晨自費留學美國,開山東赴美勤工儉學之先河。
如果說中國男子公費留學機會少之又少,那么女子官費留學則更是鳳毛麟角。全國的女學生從1914年才得到官費留學名額,并且隔年一次,每次僅10人。直到1918年,山東仍無1名女留學生。 1918年夏天,當選為山東省議會議員的王祝晨,連同鞠思敏、聶湘溪等議員一起提出了增加官費留學生名額,而且要增加女生4名的提議。經過王祝晨等人的據理力爭,提案幾經周折終于通過,山東終于才有了官費女留學生。王祝晨的大女兒王非曼,在父親的鼓勵之下通過了赴美留學的考試。
桃李芬芳
著名詩人藏克家、散文作家李廣田、國學大師季羨林、宋史泰斗鄧廣銘等,都是省一師的學生,他們對校長王祝晨有著深厚的感情。藏克家曾深情回憶道: “我們的老 ‘牛’校長從事教育工作四五十年,這是多么崎嶇多么漫長的一條道路啊。……他艱苦奮斗、不屈不撓地站在自己的崗位上,一站就是數十年,這是容易的嗎?這是人人能辦到的嗎?我親愛的老 ‘牛’校長,我忘不了你給我的思想教育,我常常因為想到你而產生一種精神力量。”
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作為王祝晨的學生兼同事,認為校長王祝晨卻是個領山東時代風氣之先的大教育家。在季羨林 《病榻雜記·回憶一師附小》中寫道: “附小好像是沒有校長,由一師校長兼任。當時的一師校長是王士棟,字祝晨,綽號 ‘王大牛’。……在一個七八歲的小學生眼中,校長宛如在九天之上,可望而不可即。可是命運真會捉弄人,在16年以后的1934年,我在清華大學畢業后到山東省立濟南高中來教書,王祝晨老師也在這里教歷史,我們成了平起平坐的同事。在王老師方面,在一師附小時,他根本不會知道我這樣一個小學生,他對此事,決不會有什么感觸。而在我呢,情況卻迥然不同,一方面我對他執弟子禮甚恭,一方面又是同事。心里直樂。”
我國著名的宋史學大家鄧廣銘, 16歲時考入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他回憶道: “一師的校長王祝晨是一位熱心于新文化運動的教育家。在此求學的4年間,我才受到了一次真正的啟蒙教育。” 《鄧廣銘全集》第12卷中收有 “記一位山東的老教育家王祝晨先生”和“王世棟 (祝晨)先生服務教育三十五周年事略”兩文,足見他對王祝晨先生的敬仰之情。
2011年,濟南一中為了紀念老校長做出的突出貢獻,于11月12日下午在新校區圖書館前舉行了王祝晨銅像安放儀式。參加安放儀式的既有濟南一中師生,也有王祝晨先生在正誼中學、濟南師范等學校的弟子。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苗瑞生先生、首都師范大學教授、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先生等濟南一中知名校友也專程從北京趕來,參加銅像的安放儀式。安放儀式現場,僅白發老人就有50多位。
王祝晨不僅 “四海論交見豪氣”,而且是 “一門風雅喜多才”。三子一女女留學美國:其大女兒王非曼為山東第一位留美博士,其長子王弘為作曲家,次子王諤曾為好萊塢電影導演,三子王浩更是著名華裔數理邏輯學家、計算機科學家。其四子王恒,雖然沒有機會留學國外,但也學富五車,曾長期在山東話劇團擔任編劇。尤其是三子王浩,與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是同學,是計算機數學原理奠基人,曾獲國際 “首屆機械理論自動證明”里程碑獎 (諾貝爾獎無數學獎),被美、英兩國聘為院士水電費。
牛氣沖天
筆者見過新華社記者攝于1957年6月的一張 “山東旅京科學教育文學藝術界地方志座談會”照片,照片的中心人物就是王祝晨。
王祝晨的左一為夏蓮居,原名夏繼泉,山東鄆城人,清朝云南提督夏辛酉的長子。左二為康生,時任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書記、中共中央華東局副書記。王祝晨的右一為趙建民,山東冠縣人,是中共山東地下黨時期的山東省委組織部部長,時任山東省委第三書記、山東省省長。右二為李澄之,山東臨沂人,時任山東省副省長、政協副主席兼秘書長。
說起這張照片的來歷,還得從王祝晨與周恩來總理的交往開始。 1927年,王祝晨投奔廣州參加革命,與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交厚。建國后政務院總理周恩來,曾有過請王祝晨出任新中國教育部部長的動議,在征求意見時王祝晨以自己年齡已大為由堅辭不就。
1954年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王祝晨最早提出編修地方志的提案。此議案提出后,當即得到周恩來總理的首肯和高度贊揚,并作為大會第一通過案,立即付諸實施,成立了全國地方志籌備委員會和全國地方志編修辦公室。王祝晨也被省委、省政府指定為分管全省史志工作,并擔任山東省史志辦副主任。
為了將山東的省志編好,王祝晨帶領有關人員赴京征集資料,才有了這張齊魯文化名人聚會的珍貴照片留存于世。
□本報特約撰稿人 張明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