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原縣城南平蘇公路前行四十華里處,美麗富饒的王廟鎮東南隅,一條寬闊筆直的柏油路向東延伸,路旁茂密挺拔的青楊樹,斑斑疊影下,掩映著一排排鋼筋水泥結構的大瓦房,錯落有致,街上紅的月季、粉的木槿、綠的冬青成雙點綴,寬的街,潔的面,一個現代化的小村莊肖家洼村映入眼簾。
??? 別看村小,人口只在300人左右,但憑借著“井繩”這一傳統手工制品,而名揚四方。
??? 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里就流傳著一句民謠“肖家洼人沒有能,只會翻根砸井繩”。大概就是這里地勢低洼,常常澇災為患,顆粒無收,只能以苦力砸井繩養家糊口,勉強度日的真實寫照。
??? 肖家洼的“井繩”制作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所謂的“井繩”就是一根用樹根做成的粗繩。一端掛上鐵鉤或木鉤,用于鉤住水桶,用作從井中提水用的工具,看起來非常簡單,可是它有很強的抻勁韌勁,結實,經久耐用,很得人們的喜愛,也因此而名揚四外。
??? 井繩制作工序繁雜,力氣活頗多,成就了肖家洼砸井繩人的吃苦耐勞、不畏艱辛的性格。他們五更起床,揣上干糧,抗起鐵锨(一種厚鐵板制成的直面锨)。迎著滿天的星斗,踏著泥濘的道路,四處搜尋楊柳樹或榆樹根,這叫“翻根”。長年累月地找,方圓幾十里都找了個遍,常常是無功而返。
??? 一旦發現目標,他們就會扒光上身揮汗如雨,挖土刨坑將樹根一節節截斷,然后打捆背回家來,這是井繩中最臟的活。一旦哪村有殺樹的,肖家洼人耳尖,早就好話連篇,吹捧一通,殺樹人頭腦一暈,根就成了肖家洼人的寶貝,成了肖家洼人的錢疙瘩。
??? 下一道工序就是砸根,他們將一面石磨立于堂屋中央,一人坐于側面拿著樹根,墊在石磨上面叫“著根”,石磨兩頭的人舉著棗木大棒槌(約一米半長),輪流槌起槌落,發出“坑康”有節奏的聲響,就這樣樹根被砸裂成粗線條狀。這是砸井繩中最累的活,要讓年輕力壯的小伙才行。然后將“粗線條”放在“砘子”上用小棒槌砸細砸軟,叫“掂根”。
??? 接下來就是用掂好的根絲擰成雙股繩,再用紡車將其四股(有時六股)合而為一,這便成了井繩的毛坯,人們為了使井繩表面光滑不摩手,兩個人將兩根繩子纏繞相互磨擦,蹭掉表面上的根尖、硬刺,叫作剎繩,再在一端打上蓮花扣(用于掛繩鉤),然后盤圈拿到集市上出售。
??? 肖家洼的井繩因制作精致、粗細合手,軟硬適中而暢銷平原、禹城、高唐三縣。
??? 改革開放為農業帶來了巨大的變化,農民們告別了水井,用上了抽水機,現在又安裝上了自來水,砸井繩的人失去了用武之地,但肖家洼人因這一工藝而得以生存延續,那“坑康”砸根的聲音像美妙的旋律永遠響在肖家洼人的耳畔,練就的頑強的個性、魁梧的體魄、從不認輸的精神,早已深深印在肖家洼人骨子里。
??? □肖占勤 肖瑞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