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邑紅壇寺森林深處有一座古寺廟遺址,上世紀六十年代出土一塊“大明護國之碑”和一口鑄有銘文的大鐵鐘,碑被附近群眾運回村里當了水簸箕,鐘被砸碎賣了廢鐵。
??? 1999年臨邑縣委計劃開發一片森林,這塊寶貴的漢白玉碑得以有效保護。為了破解 “大明 護國 之碑 ”的 謎團,曾經有不少專家學者前來考證,但是,均因碑文斑駁,字跡難辨而無功而返。幾年來,圍繞著“大明護國之碑”、古寺廟遺址與風羅燕的來歷眾說紛紜,撲朔迷離。
??? 碑高 1.78米、寬 0.87米、厚 0.17米,篆書“大明護國之 碑”清 晰可 辨, 碑文 中“秋、臣、大、明、燕、濼”等字較為完整,其余字跡均模 糊難辨 。有 兩種 民間 傳說,在當地廣為流傳。
??? 鐵鉉刻碑說。明代洪武31年 (1398) 太 祖 朱 元 璋 遺詔,將帝位傳給皇太孫朱允炆,史稱建文皇帝。建文帝登基以后,猜忌諸位皇叔各握兵權,下詔削藩,引起諸位皇叔強烈不滿。燕王朱棣假借:“太祖遺詔,朝無正臣 ,內有 奸逆 ,必 舉兵 誅討,以清君側之惡。”率先起兵造反,組織“靖難軍”與侄子建文皇帝爭奪帝位,建文皇帝則組織起六十萬“大明護國軍”與燕王激戰。燕王兵敗以后,借兵蒙古,親率 20萬鐵騎與護國軍決戰,大敗護國軍。山東參政鐵鉉奉詔督運糧草剛到臨邑,遭遇到大批護國軍潰兵,鐵鉉與參軍高巍慷慨涕泣,酌酒盟誓,收集起一部分潰兵敗將,誓死抵抗。為了激勵士氣 ,鐵鉉 命人 在臨 邑刻 下“大明護國之碑”,表達了以死報國的決心。
??? 建文出家說。明太祖朱元璋臨終之前,已經察覺到朱棣心懷異志,預料到皇太孫不是朱棣的對手,就秘密在奉先殿里藏了一個紅篋。建文四年,朱棣攻破南京城,建文皇帝準備自殺殉國。一位太監跪泣道:“昔日太祖升遐 時,有 遺篋 ,曰 :臨 大難,當可發。”建文命人砸鎖開篋,里面竟藏有度牒、僧衣 、剃刀 、黃 金和 一道 遺詔,度牒上分別寫著建文和大 臣楊啟 能、 葉希 賢的 名字,遺詔里則寫明了建文皇帝的逃亡路線和地點。建文皇帝頓時覺悟,含淚落發為僧,率領幾個親信大臣輾轉來到臨邑出家當了和尚。后來,建文為了祭祀死難的大臣,命人刻了此碑。
??? 歷史的車輪轟轟駛過,滄桑也好,爛漫也罷,都是臨邑這方沃土的文化沉淀,是德 州地區 的凝 固的 文化 遺跡。歲月開始明媚,生活開始如意,社會在發展中銘記歷史,一言難盡,終是回味無窮……
□田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