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本投降,所謂的“軍港”回到了民間,因此處有鐵路,碼頭修的又較先進,所以,各種物資的裝卸、轉移等,自然而然地移到了原德州港口的區域。
1946年德州解放,因當時周圍的城市均沒解放,人民政府對河道、鐵路進行了封鎖。 1948年,石家莊、濟南、滄州等城市解放后,政府號召恢復生產。在建設新中國的高潮中,一個現代化的港口,在老河口至老電廠處興起了。
清末民初,天津—德州—臨清段的河道彎曲,水勢迂緩,雖舟楫暢通,可僅能航行載重80噸以下的木船;德州至天津間河道,僅可航行吃水較淺的小火輪。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多次撥款修建碼頭、調直河道。到上世紀60年代中期,山東航運局德州港已初具規模。搬運操作由肩抬、手推、人拉迅速發展到了機械化的作業;河里的船舶由人拉、篙撐迅速發展到了拖輪牽拉。德州港口岸線近千米,裝卸碼頭10余座,貨場面積約10萬平米。擁有木船500多條,小火輪30多艘。港區每天都有七、八十艘船靠岸,晝夜裝卸,時時有船起航,日吞吐量最多時達萬噸。相繼建起了造船廠、醫院、學校等配套設施,具備了現代化港口的規模。
1965年,德州港年吞吐量達200余萬噸、客運量達2萬人次以上,為德州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可惜的是,由于沿河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尤其是上游建成岳城水庫等各類水利工程后,運河水源被控,致使逐漸枯竭。上世紀70年代末,運河干涸,航運被迫停航。
古城德州近千年的航運史終結了,朝氣蓬勃的航運事業停止了。但是大運河還在、無形的資源還在。相信古老的大運河肯定還會再為民造福!
□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