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門是五間飛檐出廈的大“廳房”,臺高七八十厘米,沿臺階而上,是一米多的前廈,前墻是木質槅門鑲嵌在廊柱間,下方雕刻各式蟲草花鳥,玲瓏精致,特別漂亮。屋內是四梁八柱,八根棗紅色的圓柱子直徑都有六七十厘米,梁分大梁、二梁、三梁,大梁有兩人合抱粗細,三梁一人也難圍攏;每間十九根一蹬三轉的檁條,與平常人家的房屋大梁細不了多少。屋寬九米多 ,東西長十八米左右。進門中間偏后是木制套閣,內置帶頂藤床,真是大屋套小屋、小屋藏臥室。屋內寬闊,可容幾百人。房子是磚木結構,青磚青瓦,歇山疊拱,屋脊飾獸頭鴟尾,古樸典雅。還有東、西廂房各三間,與整個邢家大院的青色協調一致。
??? 大門樓的右側往北是30多米的院墻,順著甬道前行,在“廳房”的東邊是八相公的宅院,大門朝西,正對“廳房”。角門也是瓦門樓,“進門上山”——南屋房山,三間南屋建在一米多高的臺子上,順前墻磊的臺階,進屋先往東上臺階,到屋門口向右轉才能進屋。五間北屋的臺階有五十厘米,磚木結構,呈二郎擔山式,木門花欞窗,裝飾精美。東西配房平平,屬大戶人家的一般房舍。八爺也是習武之人,解放初期,每逢春節還隨村里武術隊參加表演。
??? 八爺房后向東,有一胡同,路北是“臺屋”院,與前院等寬,是大相公的宅院。大門是垂花門,迎面五間“臺屋”,臺高兩米多,從東向西拾階而上,右拐進入屋內。西屋也是三間“臺屋”,比北屋略低一點,東邊三間平房。因為大相公早逝,又無子女,土地改革時只有大相公娘子一人,人少地多劃為地主。其多余財產被沒收。臺屋院解放初期是民兵隊部、駐村干部駐地、村公所辦公室,成為公用場所。
??? 再往東,路南是其他農戶的后墻,路北是二相公宅子的南墻,大門在北邊,是平常瓦房。土改時也是只剩二相公娘子一人被劃為地主。再往東是七相公的宅子,大門朝南。有五間大“廈房”很氣派,還有東西各三間配房。整個大院的中前部組成“前廳、左廈、中臺屋”的格局。
??? 在“臺屋”以西的甬道上往北走,是一個大門朝南、“進門上山”的院落,進門是三間大西屋的土房山,據說是當年喂牲口的房子,院內是五間“硬皮”北屋、三間東屋,整個院子是雇工、傭人的住所。以后分給三相公居住。院子以東還有一處比院落還大的空地,種植榆樹棗樹等樹木。
??? 院前往東也是一條胡同,路南是臺屋,再往東是二相公的房子,小角門朝西,土地改革以后,大相公和二相公的遺孀合住此院。再往東走有一小角門,進門左方是四間磚基土墻木門窗的北屋、兩間東屋。北屋東頭有一條通往后院的路,后院三間西屋原來是三層樓房,不知何時改建成平房。東北角是一間房大小的大門,門外就是后大街。這兩進院落是六相公的宅院。
??? 如果把整個邢家大院畫成平面圖,會呈現雄獅狀。大門樓與四相公、八相公的院子組成雄獅的“頭部”和“頸部”伸向西南,面向池水;三相公、六相公的宅院分別是前、后“腿”;臺屋、廈房等宅院是“獅”身。當然,當年的設計意圖是否如此無從可考,是否與在山西為官得到不公平遭遇有關也無從可考。
??? 從房屋的質量看,大門樓與“廳房”最好,無論用工用料、雕刻裝飾、造型設計均堪稱一流。作為“頸”的八相公院子一般;中間的臺屋、廈房也比較好;唯有前后“腿”是土房或“硬包皮”。這種“頭重腳輕”的狀況又是為什么?是修建到最后資金短缺?還是什么原因,只能讓那些建筑學家、“風水先生”去推敲了。
??? 非常可惜,這么漂亮雄偉的建筑群,早已成為過去。占地二十多畝的“古建筑群”無奈地消失了。幸運的是這個家族的人丁還是很旺的,從“文”字輩算起,經過文、云、兆、吉、慶(因為邢文慶占了“慶”字,到“慶”字輩改成“宅”字)、仁、生、繁、昌九代,一百六七十年,現有四百多口人,現在絕大部分過著富裕的生活。□文/賀書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