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古城運河西有個叫“代官屯”的村子。這個村名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
靖難之役留守德州
明朝 “靖難之役”時,建文元年七月初五 (1399),惠帝朱允炆任命耿炳文為征北將軍,率13萬兵馬北上討伐朱棣。因耿炳文初戰失敗,八月三十日,又拜李景隆為大將軍,率50余萬兵馬,以德州為討伐朱棣的大本營。
十一月初五,李景隆率部 (以下均稱南軍)在鄭村壩與朱棣兵馬 (以下均稱燕軍)的激戰中失利撤回德州。損失數10余萬兵馬。建文二年 (1400)四月,李景隆增兵至60萬,再次從德州誓師北伐,兩軍初戰燕軍失利。第二天兩軍再戰,起初南軍略占上風,哪知這時天上突起一股旋風,刮斷了李景隆的帥旗,并巧遇燕軍在后方放火。南軍陣腳大亂,轉勝為敗,李景隆再次撤回德州。
建文四年 (1402)正月,燕軍雖先后數次擊敗了駐德州的南軍,卻數次攻城無果。因此朱棣決定,繞開德州,直至館陶后渡黃河,再進山東直搗京師。
朱棣因長期在德州一帶作戰,故在德州運河西臨時組建了個醫院類的營房,駐有部分較重的傷病員,在這次南征前,就將他們留在了這里,并告知他們事后要伺機歸隊。這些留守人員中,除郎中和兩個骨干外,大都是重傷員。除朱棣在南京帶來的親信外,大都是北方人。
千辛萬苦奏折到達
此后,兩軍一直在南方開戰。建文四年六月十三,燕軍到達金陵 (南京),朱棣攻占皇宮,江山易主。
幾百年前,本來就較為荒涼的德州河西,又經多次戰火的摧殘,已成了 “萬戶蕭條鬼唱歌”的荒原。留在德州的這些傷病員,住在荒原之中,起初有吃有住,過得還不錯。可時間一長糧食見少、帳篷破損,吃穿住都成了問題。而朱棣當了皇帝后,百廢待興、日理萬機,將此事忘在了腦后。
那時候信息閉塞,留下的傷病員不知道朱棣已經當了皇帝。有些年輕力壯者有的回了家,有的遠走他鄉。一年后減員大半,只剩下十幾人。為了生活,這些人開始蓋房、開荒、種菜、種莊稼,一些人還成了家。就這樣,一個村莊在運河邊悄然產生了。
一天,他們無意中聽人說朱棣當了皇帝,經核實后,決定去衙門討要個說法。僅剩的幾個人全部穿上原來的“號坎”去了州衛衙門。
德州衛的知州詳細詢問后,對他們的說法似信非信,認為如將此事壓下,怕此事是真的,會得罪皇上,可這些人的說法又不太靠譜,實在是左右為難。固為了推卸責任,就起草了份奏折將此事報到了省府衙門。可省府衙門的官員看到這一奏折,都是舉棋不定,半年后這個普通的奏折才放到朱棣的龍書案上。
因系一般奏折,到了朱棣處又壓了好長時間。某日朱棣見有德州衛的奏折就翻看了一眼,才記起這件事來。見這些人如此忠于他,朱棣非常高興。但他又覺得對不住這些人,便在奏折上親批: “確有此事,德州衛務必照顧好。”
十項措施重振德州
“靖難之役”中,朱棣在德州得到過百余萬石糧食和輜重,也在此處損兵折將、慘遭過重創,所以,他深知德州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批了奏折后,他分別從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制定和采取了重振德州的十項措施。
如設立 “德州左衛”,一個 “左”字,意欲著比原來的德州衛高了一等。并派自己的親信曹得都督任德州守備;他下旨從山西洪洞縣和膠東半島向德州移民,為開墾荒地準備了人力資源,并制定了不少優惠政策,迅速在德州周圍掀起了發展農業生產的高潮;他還對部分親信封官賜地,委派到德州一帶屯田,一時德州城的葉官屯、于官屯等村名相繼出現。
就在這一熱潮中,朱棣對這幾個留守人員,欽賜功勞并在此封地屯田。代姓頭目被封為 “百戶”,其余人員全部被御賜世襲良田數畝以及耕牛、種子、房屋等。由于所賜職務是世襲的,應以長官姓氏為村名,他們居住的村子也就成了 “代官屯”,一直留傳到至今。
據說,德州解放前,原籍在南京附近的 “代官屯”原留守人員的后裔,每年都回原籍祭祖。直到解放后,才逐漸斷了聯系。□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