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自古以來,就是通往北疆的交通要沖,被公認為進出京城的 “御路”。元代將漢稱屯氏河、隋稱永濟渠開通后,貫穿米市和橋口街的古驛道被河截斷,為此,古人就在此處修了一座石橋,名曰“廣寧橋”。因為此橋連接了御路,且周圍又較繁華,所以就在橋南建了“九達天衢”牌坊。
建筑奇巧美觀
“九達天衢”牌坊是一座橫跨南北驛道,坐北面南的四柱八扒、三層重檐、三門斗拱式石木結構牌坊。牌坊的頂部,為中間高、兩邊低,四周檐子均微微上翹,兩端四角的檐子為突出上翹的大屋頂式木制結構。頂部覆蓋著黃綠相間的琉璃瓦,映襯著朱紅色的柱子。牌坊最高點約8米、總寬約10米。其地面與路面持平,全部由南北向的青石鋪成,并與約3米處的廣寧橋連接,4根朱紅色主立柱插入基石。每根朱紅色的主立柱,均由兩根 “扒柱”(斜支柱)分南北向支撐著,8根 “扒柱”的基石上,各有一只栩栩如生的石雕蛤蟆趴在上面。
古牌坊中門寬約一丈,兩邊的掖門面寬約5市尺,系人行通道。斗拱重檐之間,是鑲嵌著木雕圖案的擋板,上有牡丹、芍藥、月季、秋菊等花卉,秀麗逼真。中央門楣上鑲嵌著藍底金字的匾額,上書“九達天衢”四個正楷大字,字體蒼勁有力。整座牌坊雕梁畫棟、奇巧美觀。7只石雕蛤蟆是古牌坊獨有的特點,是“九達天衢”古牌坊屹立在古運河橋頭的標志。
這7只石蛤蟆栩栩如生,有的昂首俯腰,有的目睜口張,有的翹頭遠望,有的支爪若跳,吸引著路過牌坊的行人。讓人感到疑惑的是:8個石座上為何只有7只石雕的蛤蟆?原來,由于修牌坊時石質不佳,幾十年后,有一只蛤蟆風化開裂。若重新再雕一只,很難與另外7只匹配,人們就將那只損壞的石蛤蟆砸掉,留下幾道痕跡,并移到不顯眼的東北角上。
年久失修,直至蹤跡全無
因年久失修,“九達天衢”古牌坊在德州解放前夕已搖搖欲墜,局部出現了塌落。解放初,除了“九達天衢”四個金字外,其他部位均退顏無色、木雕圖案只可見到輪廓,有不少地方露出了木頭的原色。
1952年前后,廣寧橋的西半部坍塌,影響了人們的交通。橋口街與米市街將搖搖欲墜的古牌坊拆了,將拆下來的圓木柱子,修補了石拱橋的坍塌部位。部分石料鋪在了坍塌的橋面上,余下的石料,在靠近米市街路西的海子沿上修了座 “溜口嘴子”。那7只石蛤蟆和帶有折皺的基石座,被移到流口嘴子上做了護欄。小塊的木雕被人們拿回家去燒了,最可惜的是“九達天衢”四個正楷大字的牌匾不知了去向。那些磚、石雕的小件堆積在海子邊,有的被砸碎、有的被丟進了海子,最后全部沒了蹤影。從此 “九達天衢”牌坊就在德州大地上消失了。不過海子邊的那7只石蛤蟆還在,直到“文革”結束,它們還虔誠地趴在海子邊。上世紀70年代末,原德州農機廠在修鑄鋼車間時,就不翼而飛了。
至此,氣勢磅礴的“九達天衢”古牌坊,變成了美麗的傳說。
□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