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平原縣的科舉史上,曾于康熙六年(1667)出過探花董訥,乾隆三十六年(1771)出過解元張予定,他們共同成為魯西北一帶眾多學子的偶像。
顯赫身世淡定為官
張予定(1741—1817),字汝安,號云樵,清代濟南府(今德州市)平原縣人。
明初,世居濟南府歷城縣王舍人莊一名叫張善的男子遷居平原,即為平原張氏家族的始祖。傳到八世時,該家族一名叫張國柱的后生考取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進士,官四川、陜西兩省布政使,是為張予定的高祖。曾祖張完臣,清順治十二年(1635)進士,出仕為國子監助教。祖父張拭,康熙十四年(1675)舉人,官至內閣撰文中書。其父張方佳,雍正七年(1729)拔貢,曾任過湖南城步縣知縣。
出生在這樣一個聲名顯赫的仕宦家族,無疑對張予定的人生有著重大影響。少年時代的張予定,“骨秀神清,舉止不凡”。 8歲時,入私塾,受教于教書先生。 16歲時,考中秀才。這期間,他被在朝廷為官的德州籍太史公宋弼看中,遂將為乾隆皇帝首次南巡獻詩的小女兒宋素梅許配于他。乾隆三十年(1765),張予定考取拔貢,得以入國子監讀書。乾隆三十六年(1771),他參加山東鄉試,成績第一,俗稱考中解元。但張予定考中解元后,曾連續三次參加禮部舉行的會試,始終未能通過進士考試,最后不得不通過大挑的途徑出仕做官。
張予定歷官河南4個縣的知縣,為政愛民,但不滿官場的爾虞我詐,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悄然離開官場。居鄉期間,他友善鄉里,捐資助學,為發展家鄉的文化事業做出突出貢獻。
兩任縣令 頗有政聲
張予定首次任官是代理河南西華縣知縣,不久調任尉氏縣知縣,后轉任寧陵縣知縣。在這三縣為官期間,他致力減輕所轄區域的民眾負擔,深受百姓愛戴。此后,母親病逝,他回籍守制;服除,補溫縣知縣。張予定到任僅兩個月的時間,就將縣內多年積壓的多起訴訟案件審理完畢,縣內呈現歌舞升平的景象。縣內老百姓交糧完稅,要由衙門中的胥役轉手,有時胥役故意不給百姓收據,再逼迫納糧戶重新繳納。張予定針對這種舊習,令老百姓直接參與驗級過稱并當面領取完糧憑證,使這一夙弊得到徹底清除。
張予定在溫縣的施政既受到百姓的愛戴,也感動了河南巡撫穆和藺。他在給乾隆皇帝的奏折中,列舉了讓人感動的4件事情。第一件:溫縣有水國之稱,縣城距黃河不到百步,又有沁水、漳水相交叉,水患隨時威脅著縣城和數萬百姓的安全。張予定周密籌劃,多加預防,使此地百姓能夠安居樂業。第二件:乾隆五十八年(1793)六月,沁河水漲,河內大堤崩潰。河南巡撫曾下令溫縣備齊50萬斤秸料送往出事地點。張予定考慮到如在全縣平均攤派這些秸料,會無形中增加若干運輸費用,他決定用自己的薪俸在近工村落購買。沁河水決口波及到溫縣,有部分村莊遭受水淹,縣里派人查清災情后,受災農戶也被減免了當年的賦稅。第三件:大將軍福公率兵進剿西藏亂匪,溫縣奉檄籌辦車馬船員。張予定苦心籌劃,既沒延誤時間,又能事集費省,得到萬口稱頌。第四件:張予定臨時兼管陽武縣政務時,瀕河村墟多被河中挖出的泥沙所壓。張予定親自到各村履勘,得實具報。不久,新的陽武縣知縣到任,被壓田禾的事很長時間未得到應有補償。陽武縣民數千人到河南巡撫府前上訪,河南巡撫以張予定為始勘之員,令他與新任知縣核勘會詳,終于使480余頃被壓土地得到補償。
就在陽武縣的事情處理完畢回到溫縣后,張予定因沒能及時逮到朝廷通緝的兇犯,而得到吏部對他降一級使用、回京另行安排工作的處分。知情后的溫縣數百名鄉紳齊聚河南巡撫府前呼,為張予定鳴不平。穆和藺面對百姓的請愿,馬上給皇帝上一份奏折,說明張予定的工作表現,希望朝廷能夠改變對張予定的處理決定。奏折還說,“該員年力強盛,守潔政勤,曾經承辦河北賑務。今因被水各縣,協辦需員,現委該員分路勘查,尚屬得力。臣謹仰懇圣恩,準留該員在豫,協辦賑災,仍俟事竣,再咨送部引見,候旨錄用”。乾隆五十九年(1794)七月二十日,朝廷批復了穆和藺的奏折并同意由河南巡撫府將張予定留用。年底,武陟縣水災賑竣,張予定以疾請回籍調理,遂不復出。
居家安養行善鄉里
張予定歸里后,他的外甥女、齊河著名女詩人郝秋巖專門賦詩,《賀外叔祖張汝安先生致仕歸里》:“不為虛名羈卻身,忙從宦海覓歸津。清風一枕南窗臥,的是羲皇以上人。”郝秋巖認為張予定主動放棄官位致仕歸里,是不為虛名,從苦難復雜的宦海當中找到了自己回家的路。
張予定居家20余年,“修譜牒,建宗祠,以績學砥行勖勉”,成為“鄉社之典型”。居家期間,他為齊河詩人郝云哲編輯 《深柳堂遺詩》,后被收入《郝氏四子詩》一書中。撰寫的《深柳堂遺詩序》,也被留存在民國《齊河縣志》當中。
張予定真正留名后世的事跡,是其聯合縣內鄉紳共同捐資興建平原縣景顏書院。民國四年(1915)《山東通志》記載:“平原景顏書院,嘉慶二年(1797)邑人張予定、趙其容、董蕓、蕭謙等捐建。 ”民國成書的《平原縣志》和《濟南府志》,也有同樣的記載。景顏書院在當地曾是一所有過一定影響比較重要的書院,一直延續到光緒二十四年(1898),才被改作平原縣高等小學堂。 1926年9月,改為平原縣立初級中學。 1931年6月16日,山東省教育廳在平原景顏書院舊址建立山東省第五簡易鄉村師范,后來改為平原師范學校。
□本報特約撰稿人 張明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