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德城區橋口街 (原名德州西關街),位于市西京杭大運河的東岸。它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千年前,古有“先有西關街,后有德州城”之說。
“九達天衢”古牌坊就坐落在橋口街東頭的廣寧橋旁,“九省御路”就在這個街上路過。德州著名的古跡皇殿、文廟、慈氏寺(銀瓦寺)、將軍廟、董子讀書臺、水管驛等古籍,都坐落在橋口街的周圍。
因橋而興衰
橋口街的繁華可上溯到千年前。明朝在此處出土了隋朝修“董子讀書臺”的石碑,唐朝修建的“慈氏寺”就在它的旁邊。因為這里有寺院、書院,路才在此通過。有了路河上才會有橋,有了橋此處才成了繁華的區域。到了雍正時期,此處因廣寧橋的修建,成了繁華的商業區和交通要道,獲得了“德州西關”之名。
雍正十二(1735)年,被調直的運河移到了橋口街的西頭,使橋口街成了德州水上客、貨運輸的集散要地。因為運河改道而截斷了御路,官府將小西門外的廣川浮橋移到了橋口街的西頭,保證了“御路”仍然從該街上通過。橋口街西頭也因此成為德州客、貨運輸的綜合性碼頭。
1912年京浦鐵路全線通車,“御路”被截斷了。為了不影響正常的交通,官府又在橋口街南頭的運河上修了座木橋,“御路”移到了街南。運河里的客貨運輸,逐漸被火車替代了,橋口街因“橋”而興的繁華結束了。
因橋而獲名
??? 橋口街原有三個名稱,西頭叫橋口,東部稱九達天衢、中間是西關,后來為何統稱橋口街了呢?
1940年前后,日本人修石德鐵路時,將“御路”截斷。后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因懼怕解放軍,遂將木橋給燒毀了。直到1968年,德州市政府在老木橋的舊址上,修了座鋼筋混凝土的單孔拱橋,因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修的,命名為“文革橋”,“御路”也逐步得以恢復。 2002年,因橋面太窄并屬于危橋,所以又翻修了這座橋。
解放初的橋口街,西北有石德鐵路橫跨運河的鐵橋;東南有“九達天衢”牌坊下的古石橋;街東的鐵路上有單孔水泥橋涵;街東南有天衢路鐵路立交橋。木橋、鐵橋,石橋、浮梁橋,古橋、舊橋、新橋、立交橋,匯集在街的四周,名副其實的“橋口街”就應運而生。
□齊寶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