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間隙,齊河園林場的知青們唱起歡樂的歌。
??? 上 世 紀60年代,知青田秀芳來到齊河焦廟拖拉機分站工作,通過努力,獲得“五好駕駛員”稱號。
??? 照片中的4個人來自濟南實驗高中高三畢業班,于1964年到齊河園林場務農,經過10個月鍛煉,被評為“四好”生產工作者。
?? 1968年12月21日,毛澤東主席發出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一場轟轟烈烈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在全國范圍內迅速掀起。
??? 運動動員的對象是城鎮非農業人口,年滿17周歲以上,能參加農業勞動的初、高中畢業生以及社會青年。 1965、1966連續兩年,德州、濟南、青島等8市先后動員3002名和4529名知識青年到青海生產建設兵團支邊。
??? 隨著運動的深入,1969年1月,德州地革委成立了安置下鄉青年辦公室,負責全區下鄉青年的安置工作。各地通過舉辦各種類型的學習班,運用一切宣傳工具,層層發動,“響應黨的號召,上山下鄉”成為當時學校、機關、工廠、街道的中心話題。
??? 那時,在農村通往城鎮的大路上,每天都有成群結隊的群眾,敲鑼打鼓,迎接遠道而來的知識青年。有的還開著拖拉機,套上馬車,拉著架子車,從農村趕到城鎮,為前來落戶的下鄉知青搬運行李。在這些新的農民到來之前,村里的群眾準備好了吃的、住的、燒的,把房子打掃得干干凈凈,讓下鄉知青住。
??? 1973年12月12日,德州地革委召開了知青工作會議,制定了德州地區1973—1980年城鎮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初步規劃草案。計劃8年間,全區城鎮下鄉知青3萬人,加上接納濟南市的5萬人,共計8萬人。這年年底,從北京、上海、濟南和本地區下鄉、回鄉的知識青年達到3700余人。
??? 當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主要有3種形式:集體插隊、回原籍落戶和集體所有制的青年農場。集體插隊和回原籍落戶的,每人補助500元。參加分配以后,全年口糧不低于原糧600斤,食油6斤,每人平均布票25市尺,棉絮票2斤半,作為衣著困難補助。下鄉青年與生產隊社員同工同酬,男女同工同酬。
??? 知識青年進村后的安排很豐富。第一件事是進行 “三史”(村史、家史、革命斗爭史)教育,第一頓飯是憶苦思甜飯,開展的第一項活動是認“四門”(貧下中農的門、烈軍屬的門、黨團員的門、干部的門)、訪“三老”(老貧農、老黨員、老干部)。很多地方還采用了參觀農村階級教育展覽、到地主殘害貧下中農的現場開控訴會、請老干部講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編寫村史等形式,提高知青們的覺悟,激發為人民服務的自覺性。
??? 周青馗是1956年在德州出生的,他小時候跟隨家人去了東北。 1974年,高中畢業的他被分配到吉林省松江河林業局曙光林場,這個知青點有88人。一間屋子里面有相對的兩排東北大炕,一個炕上睡14個人。知青們春夏季節種地,有大豆、玉米、土豆、大白菜等;10月份封山的時候,就充實到農場采伐隊,和老師傅們一起用拖拉機從山上往山下拉木頭。
??? 1981年4月,各級知青辦停止對外辦公,至此,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基本結束。
□本報特約撰稿人 王德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