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慶云駐李店農業學大寨工作組查看小麥長勢。
上世紀70年代初,武城縣果里大隊學大寨動員會。
上世紀70年代初,武城縣果里大隊農業大生產現場。
1964年12月,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發出了“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全國學習人民解放軍”的號召。從此,農業學大寨運動在全國開展起來。
最初幾年,德州的“農業學大寨”運動并沒有大的舉措, 1968年6月,按照國家現場會和省座談會要求,德州提出了“農業學大寨”的具體意見和措施。這年年底,德州地區發出了《關于把我區農業學大寨群眾運動推向新高潮的決定》,學大寨運動在全區迅速展開,先后有近10萬人赴大寨參觀學習。這年秋種小麥617萬畝,是歷史上完成較多的一年。
上世紀70年代,德州地區學大寨運動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各種形式的宣傳隊、改貌隊、工作隊發揮了巨大作用。
1970年,在請來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公社、大寨大隊三級報告團介紹經驗的基礎上,德州地區提出“學大寨,趕昔陽”,先后組織了4000多人的宣傳隊,深入到1200多個農村社、隊,幫助開展農業學大寨運動。春播的時候,武城縣委宣布,秋后召開全縣慶功會,對糧食單產超過千斤的大隊獎勵拖拉機一臺,并給支部書記披紅戴花。秋后,果里大隊糧食大豐收,一算帳,離單產千斤只差2斤。這時,有的干部說:“這么高的產量少2斤不算差,咱干脆就按1000斤上報。 ”還有的干部說:“咱們改改計量辦法就行了。 ”可大隊書記王桂森說:“差2斤也是差,咱們不能對組織說假話。 ”他們如實上報了產量,雖然沒有得到拖拉機,但這種實事求是的態度,卻得到了眾人稱贊。
這一年,全區全年糧食總產20億斤,完成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土石方95000萬立方米,擴大了灌溉面積,增強了抗早能力。全區涌現出一大批學大寨的先進單位,包括德州市農豐大隊、慶云縣李博士隊、武城縣果里大隊、齊河縣韓莊大隊等459個先進單位,帶動了全區“農業學大寨”運動快速發展。
當時的齊河縣賈市公社的曹虎大隊有544口人,人均3畝鹽堿地,他們通過深翻改土,挖溝筑渠,調整田畦的長度和寬度,打機井,架電線,初步實現了大地田園化,灌溉電氣化,1972年,小麥單產達到612斤。德州地委作出了《關于在全區大力推廣曹虎經驗,掀起 “農業學大寨”新高潮的決定》,抽調機關干部,組成“改貌隊”,分別深入到不同類型的生產隊,與群眾一起開展農業學大寨運動。這期間,針對“一條線”(京滬鐵路沿線)、“兩大片”(德州市、武城、夏津片,平原、陵縣片),集中開展的以治澇改堿為核心的農田水利建設,為農業生產打下了堅實基礎。
1975年9月,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在北京召開。鄧小平同志在開幕式上講話,提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現代化的看法。德州地委迅速發出 《關于學習、宣傳、貫徹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精神的通知》,從1975年秋至1976年底,先后抽調各級干部和社會青年8164人,組成1000多個農業學大寨工作隊,進駐全區75個公社、1106個大隊,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整頓農村基層領導班子,健全民兵、婦女等基層組織,帶領群眾大搞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農業學大寨”運動迅速引向深入。 1975年年底,德州地區農業總產值增長11355萬元,糧食產量增長24.9萬噸,棉花產量增加0.54萬噸,地方財政收入由1974年的5615.4萬元增加到8751.7萬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全區農業工作按照中央文件精神,積極探索解放農村生產力的農業經營管理方法和模式,“農業學大寨”運動也逐漸淡化,持續10多年的農業學大寨群眾運動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
□本報特約撰稿人 王德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