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不少文人,面對餐桌上的佳肴美味、粗茶薄酒,抑或發生的意外變故,常能機智地“幽”上一“默”,妙趣橫生,讓人回味無窮。
???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與佛印和尚是好朋友,兩人論詩作聯,也常常互相取笑。佛印雖是出家人,卻不避葷。一天,他燉了四條小魚,正要吃,抬頭一看,蘇東坡進了寺門。他心想:早不來,晚不來,一吃魚他倒來了,先不給他吃。急中生智,順手把敲的磬翻過來扣在魚盤上推到一邊。蘇東坡一進廟門就聞到香噴噴的魚味兒,心想: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可以享口福了。挑簾進門一看,佛印吃著米飯,桌上只有一碟小菜。佛印也很大方:“學士駕到,與貧僧一起吃粗飯吧!”蘇東坡只好坐下來吃飯。
??? 蘇東坡邊吃邊琢磨,這魚放在什么地方呢?發現不遠處有一個倒放的磬,他心里明白了,可怎么把磬里的魚拿出來吃呢?他心生一計。蘇東坡說:“前幾天。你讓我給一位善人寫對子,我一直沒寫出來。后來想,索性用一副現成的對聯算了。 ”佛印問:“哪一副?”蘇東坡告訴他,就是常見的春聯:“向陽門第春常在,積善人家……”說到這兒,蘇東坡裝作忘記的樣子:“下邊是什么來著?”佛印說:“慶有余。 ”蘇東坡趕忙接過話茬兒:“什么?‘磬有魚’,那為什么不拿出來吃呀?”說完,一欠身,把不遠處的磬翻了過來,“果然有魚,吃呀,吃呀,不要粗茶淡飯了。”佛印也笑了:“這個學士,真夠機靈的。 ”
??? 作家聶紺弩生前十分幽默。抗日戰爭時期,他住在桂林,與友人會飲于餐館。服務員端來白斬雞,卻是骨多于肉。聶紺弩問道:“這是兩只雞嗎? ”服務員回答:“不,只有一只。”聶紺弩正色道:“一只雞,哪有這么多骨頭? ”
??? 一次,馬克·吐溫應一位富翁之邀去參加晚宴。主人為了炫耀自己富有,每上一道食物,便說一遍它的價錢。當葡萄送上來時,主人又照例對客人們炫耀道:“這一粒就要一塊美金哪! ”這時,馬克·吐溫站起來大聲說:“這東西太可口了,你能不能再給我6塊美金? ”
??? 法國作家特里斯坦·貝爾納有一天去一家飯館吃飯,對那里的服務態度很不滿意。付賬時,他對飯館的經理說:“請擁抱我。”“什么?”經理感到納悶。 “請擁抱我。 ”貝爾納顯得很認真。 “到底是怎么回事啊?先生。”“永別吧,以后您再也別想見到我了。 ”
□一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