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年代,平原縣董家鄉農民聯合起來播種棉花。
??? 1955年,臨邑縣政府發布關于農村合作社相關問題的布告。
??? 上世紀50年代,德州地區眾多窮苦農民相互結合,成立勞動互助組,不僅解決了生活困難,而且促進了農業生產——
□本報特約撰稿人 王德勝
??? 上世紀50年代,宋官屯有一個有名的勞動互助組,由宋官屯鎮曹村的10戶貧苦農民組成,人們稱之為 “窮棒子”互助組。這個小組成立于1952年的春天,是眾多剛剛獲得土地的農民為發展生產而成立的合作組織的一個縮影。
??? 早在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就在根據地領導翻身農民建立和發展了各種勞動互助組織。德州地區的農業互助組是在 “變工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最早出現在1942年。參加 “變工”的農戶 “互換互助、調劑有無”,既有利于貧苦農民之間的團結,也有助于發展生產。曾在支前、治河、與災害作斗爭等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但規模不大。
??? 1946年8月,德州地委召開專題群眾工作會議,土改運動在德州普遍展開。農民雖然成了土地的主人,但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方式,在生產條件和生產力極其落后的情況下,很難抵御自然災害。 1948年運河決口,德州市受災村的不少農戶為了度災糊口,違心地賣掉了剛剛分得的土地,而較富裕的中農則趁機發不義之財,造成農村新的兩極分化。這種情況下,農民,特別是貧民,十分需要組織生產方面的勞動互助。按照上級精神,德州地委因勢利導,先后制定了 《關于開展農業生產互助合作運動方案 (草案)》 《關于加強農業生產互助合作運動領導的通知》《關于進一步開展農業生產互助合作運動的指示》 《關于大量訓練互助合作積極分子的計劃》等一系列文件,掀起開展農業生產互助合作運動的高潮。
??? 到 1952年底,全區縣、區、鄉培養了大批互助合作積極分子,互助組發展到96737個,參加戶數達356828戶,占總農戶的 35.6%,德州市有9982戶農民加入了互助組,占總戶數的60%。為即將開展的農業合作化運動及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 互助組里大家一起勞作,互相幫襯,牛、驢、耬車等牲畜和農具仍然歸私人所有,收成也按照出力多少進行分配,一些常年互助組還制定了生產計劃,不僅幫助了困難戶,更促進了農業生產。
??? “窮棒子”互助組的組長叫李榮奎,成立之初,全組的大牲畜為一頭瘸牛和一頭小驢,分屬不同人家,組里連種子、肥料都湊不全,還有一戶烈屬有地沒人干活。 “窮棒子”互助組成立后,十戶人家頂著壓力,勁兒往一起使,埋頭苦干,糧食產量由單干前的畝產120公斤增加到了175公斤,每家還有了90塊錢的現金收入。享受豐收喜悅的同時, “窮棒子”互助組一合計,湊錢買了一頭牛、兩頭驢、一輛大車、兩把犁,為進一步發展生產打好了基礎。
??? 相對于 “窮棒子”互助組的相互幫襯,宋官屯村的王勝斌互助組則是強強聯合。這個組有14戶, 49人, 270畝地,7頭牛和驢。為了把組辦好,他們選舉了吃苦耐勞又有領導能力的組長和副組長,實行了等級工分和小段包工相結合以及人畜換工、農具頂工等方法。如根據組員每人年齡和體力情況,分成8個工分等級,每人勞動工分按等級計算。同時規定了小段包工,還實行了男女同工同酬。對耕畜、農具實行換工。如規定一匹馬使用一天頂4個工,一頭牛頂3個工,一頭驢頂2個工,又規定牲口個人喂養,農具自有自用,下地干活分段則用抓鬮排隊的形式,這些措施,促進了互助組的穩定和生產的發展。 1953年,這個互助組通過深耕細作,加強田間管理,糧棉獲得豐收,全組150畝糧田收獲糧食2.25萬公斤,單產達150公斤, 120畝棉花收籽棉0.85萬公斤,平均單產71.5公斤,人均占有糧食562.5公斤,現金124元,生活進一步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