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孫向林 通訊員 趙慶川 孫賢 攝影報道
最近一段時間,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十二里莊新村80歲的張金恩特別想念幾十年前在村里吃過的一種“糟米飯”——一種用黃米做成,可以當菜吃的食物。然而,他問了社區多位老街坊,已經沒有人會做這種飯了。越是吃不上,張金恩越是想念在老村時的那種味道。
已經搬進新樓8年多,兒時玩耍的老楊樹早已消失,曾凝聚著他心血的老房子也早已拆遷,關于老村的一切時常出現在夢里。如今,搬進了新居的張金恩生活悠閑舒適,但過去老村的美好回憶凝聚著老人濃濃的情意,難以割舍。每天和老伙計們在南門口樹蔭下聊天時,老村自然也成為他們常聊的話題之一。
念念不忘大楊樹
張金恩告訴記者,與周圍的村子相比,除了人少地多,村子范圍比較大,南北跨度有3里地之外,曾經的十二里莊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至于村名的由來,張金恩說:“據傳說,我們村距離德州老衙門口12華里,村子因此而得名。關于村子里的其他傳說,從來沒有聽說過。”
盡管在張金恩的記憶中,十二里莊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村子,老村人種田和其他村子相比沒有過人之處,更沒有像樣的工業或者商業。但村子西南角那棵大楊樹,卻是記憶中永遠抹不去的回憶,在上世紀50年代之前遠近聞名。“那棵楊樹非常粗,五六個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將它圍起來——楊樹很常見,但能長到這么粗的還真不多。記得那棵楊樹枝葉非常茂盛,樹干很高。我們這里曾經有句俗話說,‘下了火車,抬頭就能看到十二里莊的楊樹’。”張金恩說。
這棵楊樹什么時間栽種的?是誰栽種的?村里沒人能說得清楚,也沒有人聽說過關于楊樹的任何傳說故事。在張金恩的記憶中,那棵楊樹曾是他兒時的樂園,那時他和小伙伴們經常爬到樹上玩耍,在粗壯的樹枝上行走。而村里的成年人則喜歡在夏季到樹下乘涼、拉家常。
1957年,村里決定將那棵楊樹砍掉賣錢,楊樹從此就成了張金恩他們這代人永遠的回憶。1957年之后出生的村民對于那棵楊樹的認識,只能從張金恩他們這代人口中聽說而已。“現在想想,如果放到現在這個時代,那棵楊樹絕不會被砍掉,一定會被好好保護起來。”張金恩說。
依依不舍老房子
2005年,根據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統一部署安排,十二里莊和宋官屯同時進行舊村改造工程。這就意味著老村將被整體拆遷,村民將住進樓房。“在當時,舊村改造對我們來講是一個新鮮事,人要改變長期堅持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需要有一個過程。農民一下子告別土地,告別祖祖輩輩居住的房屋,告別傳統的生活方式,認識上一時難以理解,感情上一時難以接受。說實話,2005年5月1日,我是流著淚搬出我的老屋的,到外面租了7個多月的房子。當時真舍不得老院子啊!”回憶起9年前搬家時的情形,張金恩仍然有些傷感。據他說,他家的房子在當時的村子里算是好房子,一磚一瓦都凝聚了老人的心血。老村開始拆房的時候,張金恩經常回到自家屋前的位置轉轉,哪怕房子只剩下一個地基,張金恩仍然戀戀不舍。
其實,舊村改造工程剛剛提出時,村里的很多人都有明顯的抵觸情緒,大家普遍存在一定的顧慮,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農民沒有文化、素質不高,祖祖輩輩以種田為生,失去了土地,生活沒來源,總想在拆遷補償中多要錢,怕沒飯吃,怕沒錢養老;住樓生活成本增加,大家害怕負擔不起;住平房時,吃水不拿錢,用煤球爐、燒柴火、點大鍋,有錢沒錢都能做熟飯;而住樓后,得交電費、水費、有線電視費、物業費、暖氣費……大家都擔心負擔不起。“最初,我也有過這樣的顧慮,住進樓房一年后,我才漸漸發現,住樓房遠比老村的房子舒服。”張金恩說。
2005年年底,十二里莊新村建設完成交房,由村兩委成員與管委會分房小組共同主持分房,分房小組成員是在村民代表中經群眾大會推舉出來的為群眾說真話、辦真事、群眾信任的人。十二里莊村按照原生產隊劃分為四個小組,按照小組劃分新樓區域,每個小組都在對應的新樓區域中抓樓號,確保了原來的左鄰右舍仍然居住在一個樓道或基本集中在一個區域內,基本沒有因分房而割斷群眾之間長期形成的鄰里關系和情感,這也是新村社區和城市商品房小區的不同之處。
渺渺難尋“糟米飯”
2006年春節前,張金恩和村民們在春節前搬進了新樓。正值冬季,新樓暖氣讓屋內暖烘烘的,村民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住樓房的好處。“比如說,以后再也不用冷呵呵地去露天廁所了。”張金恩說著,哈哈笑了起來。
村民住進了新樓房,年輕人在社區周圍的企業工作,老人們則每天悠閑地聚在小區聊天,生活無憂無慮。
也許是年紀大了,張金恩近兩年總是懷念老村的點點滴滴,懷念老屋,懷念曾經食堂的“瓜卷子”,懷念曾經的“糟米飯”。“最近經常做夢夢到老村,那棵老楊樹,村子的街道胡同、老房子。”張金恩說。他告訴記者,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后期,村里吃了兩年大鍋飯,有村集體食堂,廚師做的一種“瓜卷子”特別好吃。最近自己在家也做過幾次,但吃著總不是過去的那個味道。
還有一種“糟米飯”,是用黃米做的一種可以當菜的食物。張金恩年輕的時候,村里哪家人修房蓋屋需要幫忙,年輕人都會去,主家一般不會給錢,最多是管頓飯,這時候飯桌上缺不了的就是這種“糟米飯”,既可當菜又可當飯。但是,最近幾天,張金恩找了好幾個老鄰居,大家都說只是吃過,都已經不會做了。
張金恩說,想念這些東西并不是懷念過去的苦日子。現在生活這么幸福,凡是55歲以上的老人每年都能拿到3700元福利,逢年過節還有其他福利,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懷念這些東西更多的是一種老村生活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