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縣縣長吳匡五
吳 匡 五 (1914 -1941),原名吳觀志,抗戰時期犧牲的陵縣縣長,山東省陽信縣崇德區(今溫店鎮)后吳家店村人。 “七七”事變后參加革命,被中共渤海區黨委任命為陵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
吳匡五本來是個知識分子,不懂軍事,不會打仗,擔任縣長后,吳匡五表現冷靜沉著。他在最艱苦的時刻,也就是大部隊不在陵縣活動期間,以極大的毅力率領幾十人的小分隊,始終在縣境內堅持斗爭,表現了共產黨人的高尚品質和英勇精神。
1941年冬天,吳匡五幾次在陵縣、臨邑地區活動。最后一次在臨邑城北蘇家廟遭敵人襲擊,激戰中吳匡五壯烈犧牲,年僅26歲。為表彰其抗日業績,冀魯邊區行政委員會曾于1943年將陵縣更名為“匡五縣”。
臨邑縣長徐尚武
徐尚武(1912-1942),原名徐榮耀,抗戰中犧牲的臨邑縣縣長,無棣縣大莊村人。 1933年,于無棣師范畢業后任教員。此間,他接受了黨的教育,參加創建“友誼讀書會”“救亡會”等進步團體組織。 “七七”事變后,他參加了冀魯邊區第三十一游擊支隊,1938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曾任慶云縣戰爭動員委員會宣傳部長、鋤奸部長,臨邑縣縣長和冀魯邊區第二軍分區副司令員、司令員職務。臨邑是當時二分區的腹心部分,斗爭最尖銳殘酷,徐尚武率領地方武裝,經常圍繞臨邑縣城神出鬼沒地展開游擊活動,打擊敵偽勢力,在魯北影響很大,漢奸賣國賊驚呼他為“徐閻王”。
徐尚武是知識分子。抗戰開始以后,他作為一個共產黨員,積極參與領導武裝斗爭,發揮了作為臨邑抗日政權縣長的作用。他領導下的游擊隊長路有水出沒于敵人心臟地帶,抗日除奸威名遠震。人們說,“漢奸何狗子,就怕徐尚武和路虎子”。 1943年1月,他在臨邑縣王家樓戰斗中壯烈犧牲,年僅31歲。
□張明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