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寨的教會、醫院和學校
??? 尹德森,施醫院的創辦者,英國基督教會第一個來天津的傳教士。
朱家寨村莊門
??? 1866年,以天津紫竹林為基地的英國基督教圣道公會傳教到了樂陵,施醫院隨即誕生,并一直存留到上世紀30年代末。
??? 據《德州地區基督教志》(征求意見稿)記載,教會傳教到樂陵,竟然源于一個信徒的夢。1866年初的一個下午,傳教士霍爾在天津一教堂傳教,一位被歲月和疾病壓彎了腰的陌生老人進入聽道堂,引起了信徒們的注意。詢問后得知這人叫朱天眷,是樂陵朱家寨人,受一個夢的驅使來到這里。朱天眷受到了教會的接待,不久,他帶著經書回了樂陵,一個月后,他又返回天津,代表朋友和鄉鄰請傳教士去當地傳教。隨后,教會派傳教士殷德森等人來到朱家寨、韓家等村莊布道,同行的還有醫生馬善勒,籌建西醫院。
??? 隨著信徒人數的增加,1866年下半年,教會在朱家寨購買民房兩處、空地20余畝,修建了集教會、學校、醫院于一體的布道場所。教會有英國人華先生和殷德森兩個牧師,二人一直呆到1879年。 1866年底,朱家寨醫院開診,有英籍醫護人員8名。因免費為教徒或信教者治病,標榜“樂善好施”,故名“施醫院”。醫院以西醫、西藥治療疾病,同時出售西藥,從那時起,西藥開始進入德州。醫療對象主要是傳教士和教徒,以治療外科常見病為主,但不久后停辦。
??? 1877年至 1878年山東大旱,教會利用賑災活動傳教,擴大了影響,教會擴展到惠民、陽信、海豐、沾化等地,形成了以樂陵為中心的支會,醫院也同時恢復。到1878年斯坦和醫生調來后,門診量增加,規模擴大,周圍近百公里的鄉民來此就醫。據醫院1879年的報告:“在一兩個月里門診為387人,多為外科,治愈率為95%左右。 ”
??? 1882年8月,施醫院被火焚毀。次年,由天津、塘沽、唐山教會捐款修復開診。 1888年,增設了化驗室。次年,建手術室,病床增加到40張,后又建起了婦女病房。當地流行傷寒之際,醫院組織醫療隊到商河、德平、寧津等地的疫區免費防治,以圖發展。 1900年,施醫院被義和團焚毀。 1902年,山東巡撫袁世凱命令樂陵知縣,用庚子賠款重建醫院,規模擴大數倍,有門診病房樓一幢,專門女病房一個,總床位100張,醫護人員50名(多數是華人),清潔工、看護工、伙夫10人,業務量增加。1904年,英籍醫護人員全部調往惠民,改由華人主持。民國成立后,醫院逐漸向社會開放,每年1000個大洋經費、藥、器械均直接由倫敦慈善機關供應。病人就診除掛號費外,均免費。住院病人需自帶被褥,交伙食費兩角五分。早期的醫護人員均為外國人,民國后開始培養中國醫生,同時招聘齊魯、協和等醫學院的畢業生。
??? 1928年,教會重點轉往惠民,外籍人員全部調往惠民如己醫院,李德仁代理院長。李為武城大屯人,畢業于齊魯醫學院。當時,醫院通過切除幾十斤重的腹腔腫瘤,治愈白內障、傷寒瘧疾等,在當地群眾中威信大增。
??? 抗日戰爭初,朱家寨處于根據地境內。 1938年,肖華司令員率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來到樂陵開創抗日根據地,縱隊衛生部長范英武在朱家寨做統戰工作,激發了牧師李考成和醫院院長李德仁的愛國之心,朱家寨醫院起到了后方醫院的作用,衛生部派代表常駐醫院。
??? 1939年12月22日,惠民、商河、德平、寧津、樂陵5縣城日軍聯合襲擊朱家寨,將教會、醫院和學校燒毀,施醫院結束了73年的歷史。
??? □本報特約撰稿人 王德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