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夏津縣志》影印本。
??? 在夏津縣檔案館,珍藏著一套影印版明代嘉靖年間的 《夏津縣志》。之所以連影印本都如此珍貴,是因為作為夏津最早的一部縣志,明嘉靖 《夏津縣志》距今460余年,整個德州境內現在已無留存。
??? 這套影印本是1962年7月,上海古籍書店據寧波天一閣收藏的明嘉靖 《夏津縣志》原版縮小影印的,共兩冊。
??? 4萬余字,記載夏津1700余年歷史
??? 明嘉靖 《夏津縣志》是夏津屢經戰亂后編纂的第一部縣志,為當時的知縣易時中組織編纂。這部縣志共5卷,約4萬余字,分為地理志、食貨志、官師志、人物志、藝文志等14個部分,原版本為木刻本。
??? 雖然全書字數不多,但明嘉靖 《夏津縣志》對1700多年的夏津建制沿革、地理分野、建筑設施、戶口、田賦、官師、選舉、風俗、古跡、詩文等, “防湮” “防誣”地做了較為系統的考證和追溯,堪稱夏津縣第一部百科全書。記述中所表露的考“吏治得失”及 “資治”的觀點也很有灼見,具有較高的 “存史、資政、教化”功能。
??? 據 明 嘉 靖《夏津縣志》載:夏津 “春秋時為趙齊晉會盟要津”。史書又稱“會盟”為 “夏盟”,取 “華夏諸國會盟”之意。以此推斷,夏津有可能是 “夏盟要津”之縮寫。
??? “津”是指渡口,據譚其驤先生的 《歷史地圖集》所標示,夏津地處北上黃河拐彎處的西岸。河水拐彎的緩沖,來到夏津一帶水勢轉慢,故此地成為黃河東西往來的渡口。
??? 明初夏津僅有687戶, 4279人
??? 元朝末年,戰爭連年不斷,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蝗災、瘟疫也時有發生,黃河、淮河又多次決口,中原之地 “漂沒田廬無算,死亡百姓無數,村莊城邑多成荒墟。”
??? 到了明朝初年,我國很多地方,尤其是曾經富饒的山東、河北、河南地區,受戰爭、水災破壞最為嚴重,居民大多出去逃難,城郭廢棄,田地荒蕪,以至于 “春燕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
??? 因此,明朝初年的夏津縣也成了荒野無垠、人煙稀少的地方。據明嘉靖 《夏津縣志·食貨志》記載,至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夏津僅有687戶, 4279人。
屯田移民,恢復生產
??? 在夏津境內有不少帶 “屯”字的村名,當地亦有 “七十二屯”的說法。在明嘉靖 《夏津縣志》中的地圖上標有34個村莊,其中帶屯字的占28個。這些帶有通稱地名 “屯”字的村名,據考證來源于明代大規模的移民屯田與軍墾屯田。
??? 明政府為了鞏固政權,恢復生產,采取了大規模的移民屯田及軍隊屯田的措施。洪武初年曾有定制,對北方郡縣的荒蕪田地,召鄉民無田者墾辟,并免三年租稅。明代的屯田制在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分為軍屯、民屯及商屯,夏津的主要是軍屯和民屯。
??? 據明嘉靖 《夏津縣志·食貨志》載: “洪武二十五年徙二十七屯于此 (夏津),則生齒繁矣”。此二十七屯即指屯田軍民的聚居點。這些屯田戶初來夏津的聚居處多為沒有房屋院落的荒地,因此帶屯田色彩的地名便應運而生了。比如,二――八屯、九營這類村莊屬軍屯點,據明嘉靖 《夏津縣志·修武志》載:“軍屯,德州左衛撥軍耕種,凡九處”。
??? 通過獎勵墾荒和移民等措施,夏津經濟得以恢復,人口有所增加。明永樂十年 (1412)戶數已達 3683戶,人口已增至21597人 。 到 明 嘉 靖 十 年(1531),人口達39155人,官民地達974742畝。
??? □隋桂婷 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