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學峰
大學時代,我因專業原因,被要求閱讀大量外國文學名著。在缺乏相關的文化背景和知識儲備下閱讀,再大量的閱讀對于我來說都只是走馬觀花。那時候,所謂的閱讀無非是為了專業上能拿個好的成績,除了為自己掙取學分之外,別無它用。“為什么我讀了那么多的書,卻感覺毫無用處? ”這成了我在閱讀上最大的疑問。
大量的無效閱讀占用了時間、耗費了精力,讀來讀去,如同翻閱白紙一堆。那些真正能停留于腦海、運用于生活的知識卻是少之又少,對閱讀的興趣因此漸漸消弭。
我很好奇,為什么偏偏有些人,即使只是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也能收獲高于普通人十倍百倍的閱讀效果。
后來,讀到了哲學家叔本華關于讀書與思考的論述。他說,讀書是意味著利用別人的頭腦來取代自己的頭腦。自己思考出來的東西,盡管它不見得是嚴密緊湊,但總是個有脈絡可尋的總體。
于是,我漸漸領悟,如果每讀一本書,只看吸引人的情節,但什么也不思考,那就真的只是在“看”書。若不能在閱讀的過程中將自身代入、引發思考,其體驗必然味同嚼蠟、毫無樂趣,當然會有閱讀無用之說了。
多年之后的現在,再讀經典,翻閱同樣一本書,則又有另一番感受。我會結合自身的實際來閱讀書中的文字。那些看似相隔百年千年的人和事,與現今社會中的現象總會存在某些驚人的相似之處,即便是跨越了時代和地界。書中鮮活的人物和睿智的思想也能為當下的我做出指引。
如今,我們都身處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面對各種各樣的信息,只有貫徹“讀在啟智,讀在引思,讀在應用”,才能讓自己在海量的信息中處亂不驚,高效地獲取自己所需的知識和信息,真正為自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