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逝的炊煙□郭文英
作為“60后”,我的童年是在貧窮中熬過來的。但有些東西至今還是那么回味無窮。比如那飄在村莊上空如詩如畫的炊煙,現在想起來,是那么親切。
小時候,我們最大的樂趣是夏天去大洼里捉蜻蜓,冬天在空曠的田野上打雪仗。玩累了,遠遠望著村里裊裊的炊煙升起,伴隨著母親一聲聲呼喚,我們知道該回家了。拾柴、割草、挖野菜是我們的主要任務。背個小柳條筐,拿把小鐮刀去六七里外的荒地里。到了傍晚又渴又餓,當遠遠地望見那縷縷炊煙時,心里頓時充滿希望。
小院里散發出一股濃濃的飯香,夾雜著柴草燃燒的味道。焦黃的鍋貼玉米面餅子,高粱渣子粥擺上方桌,中間一盤咸菜蘿卜條,全家人吃得津津有味。
有一次,我們一群小伙伴在村邊光顧著玩忘了回家,突然一聲高亢嘹亮的呼喚傳來:“寶良哎!”聲音拉得很長而且很悅耳。我們不約而同抬起頭尋聲望去,村莊已浸染在晚霞里,像披上一層嫣紅,炊煙裊裊隨風而逝。
改革開放后,拾柴燒火逐漸退出人們的生活。但那童年的歡樂卻刻在記憶深處,還有那漸逝的炊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