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夕是我國古代的一個重要節日,七夕習俗在古人的筆記中屢屢可見。
??? 在古代,女紅是女子的必修功課。女紅技術的好壞,關系到女子能否覓得如意郎君,對其終身幸福極其重要。因此在七夕節時,向織女乞巧,以求女紅技術大進,也便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南北朝時的乞巧風俗,分為穿針乞巧和守夜祈福。
??? 《荊楚歲時記》中記載: “是夕,婦人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榆石為針,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如果喜子 (蜘蛛)結網于瓜果上,就表示乞到了巧,就會萬事如意。此俗當時通行南北,遍及社會上下各階層。南朝梁簡文帝還作了一首 《七夕穿針詩》: “憐從帳里出,想見夜窗開。針欹疑月暗,縷散恨風來?!?BR>??? 晉人的 《風土記》中寫道: “七月七日,其夜灑掃于庭,露施幾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于河鼓、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守夜者咸懷私愿,或云見天漢中有奕奕正白氣,有耀五色,以此為征應,見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壽,無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言之,頗有受其祚者。”與穿針乞巧不同的是,守夜活動男女老幼均可參加。有意思的是,祈福者只能求一愿望,不得兼求,這也算當時的特色了。
??? 到了唐代,風俗有所變化,便是在七夕時乞貴子。 《四時纂要》中記載: “七日乞巧,是夕于家庭內設筵席,伺河鼓、織女二星,見天漢中有奕奕白氣光明五色者,便拜,乞貴子。”不過,乞貴子也有一定的儀式,唐代以蠟塑小人,放在水盆內,借以求子。于是時人寫詩道: “七月七日長生殿,水拍銀盤看化生?!被?,便是求子之意。
??? 宋代,七夕風俗基本上沿襲前代。 《夢梁錄》中寫道: “其日晚哺時,傾城兒童女子,不論貧富,皆著新衣。富貴之家,于高樓危榭,安排宴會,以賞節序,又于廣庭中設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次乞巧于女、牛。或取小蜘蛛,以金銀小盒盛之,次早觀網絲圓正,名曰 ‘得巧’……又于數日前,以紅熬雞果食時新果品,互相饋送……市井兒童,手持新荷葉,效摩睺羅之狀。”摩睺羅,是七夕時供奉的土制之偶,為的是求子。讓稚童手持荷葉,仿效其形狀,也是前代求子風俗的演變。
???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正如古人在詩中所云,七夕時節,祈求良緣的同時,別忘了也許有情人就在燈火闌珊處。
□葉輕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