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6年12月的一天,我在原西南門往東一段城墻下為我的兩名學生(左邊李玉風、右忘記姓名)拍了這張照片,拍攝位置即今天大禹公園門前文化街一帶。照片中的這一段殘缺城墻有著千年歷史,而如今已經消失不在的禹城故城有著獨特的建筑風格,是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筑工程上的巨大成就。
??? 據史志載:地處魯北黃河沖積平原的德州市禹城縣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夏商時屬九州之兗州,周期為祝地,春秋稱祝柯,秦漢置祝柯縣。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設禹城縣,縣城駐阿陽(現市中辦楊城子一帶)。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唐將軍李銑鎮守禹城,為防“安史之亂”中叛軍史思明部進犯禹城,李銑竟掘開黃河壩引大水擋叛軍。結果城淹溺叛軍退,縣民流離失所,叫苦連天,這個“縣官”李將軍也同樣無處安身。后來,李銑選址建縣時,看中了地勢高亢、土質肥沃、民俗淳厚、有漯水環抱易守難攻的遷善莊(即現距火車站近十華里東北方向的老城舊址),遂遷縣城于此。
??? 李銑率民眾筑城,“周長九里三分,高一丈七尺,厚一丈五尺,灰土夯實”,城內面積約177公頃,與當時濟南郡城相當,可謂大邑。明萬歷四年(公元1576年),當時社會生產力有所發展,為確保縣城安全,縣丞項大祿監工,組織民眾在縣城基礎上,大興土木修建四門城樓,四門的名稱均用石板刻制,鑲在城門上方,莊嚴醒目。東門日祝阿,西門日鬲津,南門日禹跡,北門日都楊(或督揚)。城墻外皮用磚石甃齊,城墻上砌垛口。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知縣周士孝又在城墻上修設炮臺8座,至此,禹城縣城幾經修繕,規模恢宏,雄偉壯觀,可謂固若金湯。
??? 但千余年來,故城中規模可觀、藝術價值很高的古建筑物,均被官府豪紳霸占,人民大眾無權享用。 1945年12月28日深夜,抗日軍民包圍了被日寇侵占的禹城故城,一聲巨響,從此故城回到人民手中。建國60多年來,隨著經濟政治形勢的迅速發展,禹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已逐漸移到火車站附近,年輕一代對禹城故城的古建筑也茫然無知了。
??? 由于歷史久遠,風雨滄桑,戰火地震,人為破壞等原困,建國后古建筑特別是古城墻所剩無幾。上世紀70年代,因城建需要,填溝修路,這段城墻亦夷為平地,再無蹤影。
□劉在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