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中秋近。中秋節不僅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還寄托著人們無限的遐思,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家筆下的中秋節,更令人神往。
??? 曹雪芹在 《紅樓夢》里,多次描繪了大觀園熱鬧的中秋夜。晚宴落幕,月上柳梢,賈母領著眾人前去賞月作樂。書中寫道:“當下園子正門俱已打開,吊著羊角燈。嘉蔭堂月臺上焚著斗香,秉著風燭,陳獻著瓜餅及各色果品。邢夫人等一干女客皆在里面久候。真是月明燈彩,人氣香煙,晶艷氤氳,不可形狀。地下鋪著拜毯錦褥。賈母盥手上香拜畢,于是大家皆拜過。 ”祭祀月神這個活動,嚴格來說只是拜拜月亮,祈求保佑,沒有什么巫術色彩,可以理解為人與大自然的一種和諧。
??? 現代文學家周作人,覺得舉杯邀月只是文人的雅興。他在《中秋的月亮》中寫到,秋高氣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覺得有意思,特別定這日為佳節,若在民間不見得有多大興味,大抵就是算賬要緊,月餅尚在其次。他回想鄉間一般對于月亮的意見,覺得這與文人學者的頗不相同。普通稱月叫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餅水果及老南瓜,又涼水一碗,婦孺拜畢,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涼。此刻中秋的意義,在周作人看來,吃月餅的重要過于看月亮,而還賬又過于吃月餅,這就是鄉下人的中秋。
??? 現當代小說家老舍,對中秋的兔兒爺似乎情有獨鐘。他在《四世同堂》中寫到,中秋節了,祁老人到街上去想買個兔兒爺給自己的小孫子,買點月餅、買兩盆菊花回來。可是由于日本人占領,沒有兔兒爺了,沒有菊花可賣了,沒有節日可過了。老舍還有一篇短文《兔兒爺》,文中寫兔兒爺雖也系泥人,但售出的時間只在八月節前的半個月左右,與月餅同為迎時當令的東西,故不妨作得精細一些。況且小兒女們每愿給兔兒爺上供,置之桌上,不像對待別種泥娃娃那么隨便,于是也就略為減少碰碎的危險。這樣,兔兒爺便獲得較優越的地位。
??? 當代作家賈平凹的中秋之月,神秘而別有趣味。他在《月跡》中,展現了一幅幅中秋夜月色的淡雅圖畫,顯示出明月慷慨的性格。此刻,山村兒童追逐月亮的蹤跡,追到了院里,發生了誰擁有月亮的爭執。隨著奶奶出來倒酒、喝酒,證明月亮是屬于每個人的。接著是他們又在院內、院外、河船、河的上灣和下灣,以及同伴眼睛里,全都發現了月亮,于是恍然大悟:“月亮竟是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孩子們為了得到月亮鍥而不舍,最后他們的好奇心和愛美的心理,都得到了滿足。
□艾里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