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這天除了眾所周知的吃月餅,還有許多趣味橫生、意味悠遠的民俗活動。可惜的是,這些凝聚著先人千年喜樂的傳統因為種種原因多數被人遺忘、失傳了——讓我們追想那過去的時光,恢復民族的傳統記憶。
??? 限于篇幅,本文只擷取中秋民俗之一部,以饗讀者。
中秋祭月
??? 在我國,這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文人賞月
??? 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于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賞月的游人達旦不絕。
民間拜月
???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明清之后,因時代的關系,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日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主要寄托著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的愿望。這天,人們要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數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 在德州,人們還要用火燒模做糖火燒吃。
兔兒爺
???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1636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閣剩稿》載:“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制作也日趨精致,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戰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也有扮成兔首人身的商販,如剃頭師傅、縫鞋匠、賣餛飩的、賣茶湯的等等,不一而足。“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刮打刮打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的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后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得極為熱鬧。晚報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