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在一些古裝影視劇中,經常出現“捕快”的身影,而且大多是正面形象,猶如今天的刑警一般。屏幕上的捕快偵破一個個疑難案件,盤問形形色色的人,跟官老爺們平起平坐。其實,古時候的捕快,雖然干的是類似現在刑警的工作,但身份地位卻跟刑警大不一樣。
??? 捕快的職業在古代屬于“賤業”,朝廷規定捕快的后代不得參加科舉考試,以免有辱斯文。即便他們半途脫離捕快行業,其子孫也必須在三代以后才有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因為,捕快干的活兒,在古人看來是一種不良之行,總是要抓人拿人,總是跟壞人壞事打交道,正經人注定不屑于此,所以只能讓賤民來做。可以說,捕快比窮苦農民的社會地位還要低。
??? 捕快不僅地位低賤,而且待遇極差。捕快沒有法定工資,每年的伙食補貼即“工食銀”不過十兩銀子左右,養家糊口十分艱難。于是,敲詐勒索便成為一種“潛規則”,他們在老百姓面前作威作福,甚至與當地官吏同流合污,或制造冤假錯案,或對民眾橫征暴斂,任意拘捕。誰見了都懼他三分,老百姓都尊之為“捕快老爺”,街上做買賣的小商販,還得定期交保護費。但是,捕快如果見了有地位有權勢的鄉紳,還是得老早站在一邊,躬身請安。至于縣令老爺,更是從來不給他們面子,有了案子如果破不了,就把捕快叫來訓斥,甚至當眾扒了褲子打板子,何其羞辱!
??? 在官場上毫無臉面的捕快,做起壞事來自然肆無忌憚。凡是碰到不肯痛快交稅的農戶,捕快們就把這些農戶的戶主抓來衙門,關在班房里百般折磨,無所不用其極,直到乖乖把錢糧交了,人才放回去,當然,還得額外給捕快們一筆辛苦費。更有甚者,弄個無名尸體,趁深夜神不知鬼不覺地放在某些商賈人家的門口,敲詐勒索,戶主既需拿一大筆銀子擺平消災,弄不好還可能進監獄丟了性命。再就是一些捕快讓娼妓扮作良家婦女勾引過路客商,以拐騙婦女名義訛詐錢財。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些方式都屬于古代的“釣魚執法”。
??? 捕快的身影在歷代詩文中也有所呈現,詩圣杜甫在《石壕吏》中寫道:“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惡,婦啼一何苦!”這個抓壯丁的“吏”就是古代衙門里的捕快。
??? 民國時期,老北京警察局的偵緝隊,也類似于捕快性質。他們一律穿著灰大褂,有時不扣扣子,有時只扣幾個扣子,常把頭剃得又光又亮,腰上掛著一塊汗巾,腰上鼓鼓囊囊揣著把手槍。他們的職責理應是對付壞人,可實際上卻以欺軟怕硬為能事,著實令人鄙夷。
□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