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新聞網訊(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胡兵通訊員 王潔令孟飛)
“要辣的還是不辣的?”11月24日,慶云四中的課堂上,歡呼聲中還不斷飄出烤串香氣,這是怎么回事?原來是八年級歷史老師張志猛為全班50名學生帶來了200支烤串,獎勵他們考出理想的成績。
“同學們都考出了理想的成績,我也兌現自己的承諾,請大家吃烤串!”張老師說。這份承諾是他在期中考試前對同學們許下的,當他帶著烤串出現時,全班都“炸”了。50名學生,200支烤串,每人獎勵4串,同學們領取自己的烤串,開心地享受著自己努力的“成果”,也在分享中感謝老師的鼓勵,貼心地給張老師留了兩串。一次承諾的兌現肯定了彼此的努力,也拉進了老師和學生的距離,還有同學開玩笑地問張老師:“蒜呢?”張老師問他們下次想吃什么,講臺下齊刷刷回應:“火鍋。”
隨著時代的發展,老師的“內涵”也多樣化起來,不僅要有講臺上的“高冷”,也要有講臺下的“親和”。像“有才老師”那樣,丟雪球、跳舞、開玩笑……和同學們打成一片,或許更應學生心。
張老師請全班同學吃烤串的話題引起關注,該報道在微博上的閱讀量達到了208.1萬。很多人在微博視頻下面留言:“這種師生關系真好啊!”“老師真棒!學生很幸福!”“羨慕了,這是別人家的老師吧。”“我也想要被這樣的老師教。”“課堂氛圍太好啦。”
張老師說,通過這樣與學生互動,希望激勵他們更好地學習,取得好成績。不光是考試過后獎勵學生,平常課堂表現好也進行獎勵,學生想要什么都盡量滿足。平常和學生相處,就像朋友一樣一起玩耍,拉近了和學生的心理距離,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