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球燈舞最早出現于齊河縣祝阿鎮官莊村。清代康熙初年,勞動人民在飽受兵荒馬亂、漂泊流離之苦后,迎來了“康乾盛世”。為了慶賀這一較為安定的生活,每年春節,官莊村民便紛紛表演“社火”表示慶祝。該村有一位彩扎藝人叫徐東文,手藝高超,會做各種繡球燈,逢年過節他便做些繡球燈在春節前到集市上賣。因為繡球燈做得好,人們爭相購買,他制作出的內外兩層、轉動自如、內插牛油蠟燭的繡球燈,逐漸發展成為社火表演中遠近聞名的繡球燈舞。后經該村武秀才徐久成將武術套路融入繡球燈舞,使繡球燈舞更加剛健威武。約乾隆二十年,又由文秀才宋武烈為繡球燈舞排列出“天下太平”等舞蹈樣式,成為有音樂鑼鼓伴奏、較為系統完整的民間舞蹈。
1982年,山東省文化廳和遼寧省文化廳民間藝術聯合攝制組對繡球燈舞表演進行錄像;1985年,被收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2006年11月,入選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11月,繡球燈舞申報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傳承人徐春生申報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繼承人。2007年2月,齊河縣繡球燈舞表演隊獲山東省首屆農村文化藝術節文藝展演德州賽區金獎。
今齊河境內,祝阿鎮官莊村和劉橋鎮大劉莊村均有繡球燈舞表演隊伍。通訊員梁旭整理